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简称:学能测验)
(2017-01-26 16:22:58)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本书的读者中很少会有人接受过韦氏智力测验,除非测验你作为一个儿童的学习能力。但是,美国大多数的大学把学能测验作为申请入学的必须测验。学能测验出现于1920年。其目的并不是测验在学校中所学的而是测验一个人天生的智力水平,以便发现来自不利环境中的聪明孩子,确保最好的大学录取的是具有高智力水平的学生而不是来自优越家庭的学生(Lemann, 2000)。基于此,它并不是测验学校中所学的东西,而是类似于评价先天推理能力的题,例如,泥土之于陶工就像:(A)石头之于雕刻家(B)机器之于机修工(C)布的褶边之于裁缝(D)砖块之于建筑师(答案选A)。
但是,近几年对学能测验的批评越来越多,虽然它被认为是在大学中成功的前提(Sternberg, 2005),但是却被指出有歧视少数民族和女性的嫌疑(Freedle, 2003; Lemann, 2000)。另外,它也因违背开发时的初衷而遭受谴责。因为在测验中的表现可以通过提高应试策略来提高,富裕家庭的孩子能够支付得起培训这种策略的费用的可能性会更大(Barrnes, 2002)。更进一步,测验因考察的知识与升大学所需的知识并没有太大联系而遭受非议。
鉴于这些批评,近期学能测验已经做出很大的修正,以便使之成为一种成绩测验而不只是一种智力测验。就像是发明学能测验公司的老总说的: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当人们想起他们的学能测验的分数时,不把分数与聪明或不聪明联系起来,而是意识到自己是准备好了还是没准备好(引自 Barnes, 2002, p. 60)。因而,去掉了难做的推理题,增加了语法题和问答题。口头测验部分(改名为批判性阅读)包括长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数学部分测验更高级的知识。这样做就是希望改进了的学能测验对更丰富更有挑战性的大学课程有一定导向性,或者至少可以提高学能测验的分数。
一些人担心学能测验将不能够发现“未经雕琢的玉石”,也就是说,不能把在不利的环境中却具有很大潜力的学生选出来(Zwick, 2002),研究表明,低收入的学生在写作和数学测验中的表现要好于在学能测验中的表现,成绩测验能够比学能测验更好的预测一个人在大学中是否能取得成功(Barnes, 2002)。所以,为进入大学设置一个具有更大成就导向的测验将会缩小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孩子入学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