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的青春期:历史简介(上)
(2016-11-08 08:49:4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考察其他时代的人们如何看待青春期,将会为我们审视自己所处时代的青春期提供一个有用的窗口。在这部分历史调查中,我们从2500年前的古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
古代
在西方文化史上,关于青春期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看法由来已久。在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和5世纪),很多影响西方历史的观念由此发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将青春期看作继婴儿期(从出生~7岁)、童年(7~14岁)之后的第三个人生阶段。他们认为,青春期时间跨度在14~21岁,在这个阶段思辨能力开始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严肃的教育应该在青春期时开始。七岁之前的教育毫无意义,因为婴儿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在童年阶段,教育应该集中在体育和音乐这些能够掌握的内容上。科学和数学等科目的学习要延迟到青春期开始,这个时候大脑已经可以运用思辨能力来学习这些科目。
青春期时的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在青春期的看法上,和柏拉图相似。他认为,儿童和动物很像,在于二者都被追求快乐的冲动所控制。只有在青春期阶段,才能运用推理能力做出理性的选择。然而,他还认为,人们需要整个青春期的时间才能完全建立理性思维。青春期之初,冲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因为这个阶段开始有了性需求而更加让人头痛。只有到了青春期快要结束,大概年龄到了21岁,理性才能完全控制住冲动。
早期基督徒时代至中世纪
在早期基督徒时代就存在类似理智和情感的争论。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圣·奥古斯丁自传体著作《忏悔录》。该书写于约公元400年。在《忏悔录》中,他从儿童早期一直写到33岁信仰基督教,其中大量篇幅集中在13~19岁以及二十出头这段岁月,那时候他过着莽撞冲动、恣意享乐的生活。他酗酒、挥金如土、和很多少妇有染,还有一个私生子。在自传中,他痛悔自己青年时期的莽撞,同时认为,信仰基督不仅灵魂得到永久的拯救,而且使人在世的时候能够真正在内心做到让理性彻底战胜情欲。
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从奥古斯丁时代一直到中世纪,和很多话题一样,有关青春期的历史记载很少。然而,通过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事件的大量文件资料可见一斑。尽管名为儿童十字军,大多数成员却是青少年,包括很多大学生(Sommerville, 1982)。在当时,大学生的年龄要比现在小,入学时大都在13至15岁。
年轻的十字军从德国出发前往地中海岸边,他们坚信当他们到达的时候,海水会像摩西过红海一样,自动分开铺成一条路,让他们走过去到达圣地(即耶路撒冷以及基督徒的住地)。在那里他们会呼吁伊斯兰教徒让朝圣的基督徒前往圣地参观。童子军深信,依照主的旨意,只有无罪的青少年才可以解放耶路撒冷。那些大人打算通过武力占领圣地,手下已经带领好几支十字军,不过是利用他们讨伐伊斯兰教徒的和平尝试。
不幸的是,这些无辜的青年人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成为无耻之徒的手中猎物。一路上,很多童子军被抢劫、强奸或绑架。幸存者到达地中海岸边时,海水并没有分开。船主们许诺带他们穿过地中海,取而代之的却是把他们卖给伊斯兰教徒当奴隶。儿童十字军完全是一场灾难,但是确实发生了,它启示我们: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认为青春期是头脑简单的阶段,并认为这种天真无邪的个性具有特别的利用价值,能够产生为他们服务的力量。
1500年~1890年
大约从1500年开始,在一些欧洲国家,年轻人普遍参与历史学家所称的“生命周期服务”(life-cycle service)。年轻人在十七八岁到二十几岁这段时间参加家务活动、农场劳动,或者在各种贸易行业和手工行业做学徒(Ben-Amos, 1994)。生命周期服务需要搬离自己的家,住进师傅的家。在学徒期间会一直为师傅服务,一般是7年。年轻女性比年轻男性可能要少一些参与生命周期服务,但是大多数年轻女性还是在青春期离开家,大多数是在一个家庭做仆人。生命周期服务在新英格兰早期殖民时代的美国也是普遍的,但是在殖民地新英格兰这样的服务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的家里(Rotundo, 1993)。
在年轻的美国,青春期的性质很快开始改变。在十八和十九世纪之间,生命周期服务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美国人口渐增,以及国民经济逐渐走向工业化,较少依赖农业,年轻人开始逐渐在十六七八岁离开他们的小乡镇去往成长的大城市。在城市里,由于脱离了家庭或社区的束缚,这些年轻人开始在很多方面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犯罪率、婚前性行为以及酗酒等不良行为在十八世纪晚期和十九世纪早期的青年人中间蔓延开来(Wilson & Herrnstein, 1985)。相应地,社会控制的新机构也得以发展,包括宗教机构、文学团体,以及基督教青年会世界协会(YMCAs)。在这些机构,年轻人能够受到成年人的管束(Kett, 1977)。这个办法卓有成效,在十九世纪的后半期,年轻人的犯罪率、婚前怀孕、酗酒、以及其他问题显著减少(Wilson & Herrnstein,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