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行为模式在团队中的潜在能量(上)
(2016-09-29 09:35:08)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如果我们手执一百多家连锁公司的经济命脉,那么,行为模式在实现企业成功经营的影响上,就显而易见了。有的团队可以同时游刃于多个项目挑战中,只因它具备各种行为模式的工作成员;有的团队却处处受阻,只因它所有的工作成员遵循同一种行为模式。
无论一个团队曾经取得过怎样耀眼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行为模式一直都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隐性力量。大多数团队组建初期,为了有效地选拔人才,管理者都会制定相关的人才选拔标准,比如,个体成长背景,工作经验,教育背景及相关技能。
举例:科瑞(Craig)是一个新兴团队的管理者,团队将要接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在这之前,他需要评估团队中每位成员的潜能,依次给予其适当的职位与工作任务,他详细地浏览了团队成员的简历。他认为,苏本(Ruben)一直从事相关类似的项目,因此,苏本的工作经验十分珍贵;奎布(Keiko)对于目标市场产品的详情了解,甚有经验;卓拉(Julia)对于项目进程中的技术把关及系统掌控,应用娴熟;菲利普(Phillip)超强的项目管理技能能够保障工作步入正轨,并如期完成。多么完美的团队。
然而,就像很多其他团队管理者一样,科瑞忽略了行为模式在实现成功路途中的易变性。另外,他只关注到了不同行为模式个体的特点,却没有重视不同行为模式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后者更为重要。科瑞组建的这个团队从行为模式理论的角度来看,貌似完美,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其中潜在的缺陷,最终,它也仅仅只是个名义上的“完美团队”。
假设科瑞团队的成员行为模式各异:
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支配型的苏本就提议项目从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入手,他说:“一旦我们将这个部分拿下了,项目推进就变得简单多了,我们将会取得史无前例的成绩。” 互动型的奎布却希望从项目最简单的部分做起,他说:“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要从最难的部分入手呢?让我们从最易得手的部分开始做起吧。” 谨慎型的卓拉则希望在项目具体开展之前,制定出一个完整的计划方案,她说:“在一份详实的项目计划书出炉之前,我们不能轻举妄动。” 最后是支持型的菲利普,当下他最希望的是缓和会议氛围,大家保持意见一致,他说:“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意见一致的话,这个项目将难以顺利进展。”
如果这个团队没有辨别并尊重每一位成员的行为模式,尊重差异并善用差异的话,那么,这些差异性,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会阻碍项目进程的顺利推进。
假设科瑞团队的成员行为模式统一:
除了要与成员行为模式各异的团队合作之外,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成员行为模式统一的团队。比如,在一个专业从事软件开发的团队中,多数成员的特点倾向于谨慎型;反之,在一个专业从事市场营销的团队中,多数成员的特点倾向于互动型;在一个主要负责提供行政策略的智囊团内,多数成员的特点倾向于支配型;而在医院护士的团队内,多数成员表现出的特征是支持型。
您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问题吗?毕竟,同一个团队内,多数人的行为模式相似,应该更加有利于交流,不是吗?”也许吧,当一个团队内的所有成员分享同一种行为模式时,团结的力量会变得无比巨大。但是,请记住,力量过度使用,则不利于养精蓄锐。另外,其他三种行为模式人才的缺失,可能会让一个团队存在着许多隐形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