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为模式转换七原则(四)

(2016-09-13 14:20:22)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原则四——不要只看行为,还要关注意图

我们通常可以关注到自己的意图,却经常忽略了别人的意图,而且总是喜欢用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去评判别人。然而,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洞察别人的意图,也许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案例:一天早上,销售主管杰克(Jake)把他的下属乔治(George)叫到办公室,交给他一项重要的任务。在接下来90分钟的谈话中,典型的谨慎型行为特征的杰克,对乔治充满信心,认为他具备了成功所必须的全部条件。而互动型行为模式的乔治的感觉,却完全相反。杰克在很多进程和细节方面都做了规定性,没有给乔治创新的空间。乔治感到十分沮丧,内心有点愤愤不平。

“杰克为什么不自己做?”乔治在心里暗想。“工作都一年了,他还是不相信我,不然的话,他只要把项目交给我,让我自己完成就行了。管的也太细了吧!”不久之后,乔治准备跳槽。

在这个情境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由于乔治不能理解上司的处事风格,所以他误解了杰克的意图。实际上,杰克完全信任乔治,要不然他也不会让乔治负责这么重要的项目。他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确保乔治一定能将这项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果杰克知道乔治的模式,他就可以简单的陈述一下目标,概述一下项目,然后放手让乔治朝着他认为合适的方向去做。

对于乔治来说,如果他知道杰克只是想帮助他,他就不会感到束缚太强,更不会对杰克产生怀疑了。

DISC模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能帮助您了解意图,并识别那些可能激怒您的行为源。然而,让您理解别人的意图并不意味着要您一味地容忍。杰克不能理解乔治的行为,他说:“我是典型的谨慎型行为模式的人,这就意味着我会为你提供更多信息和框架。你必须接受它!”

人们通常只会满足自己的需求,不会去理会别人的需求。换句话说,他们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并不是故意和您唱反调。所以,下次您再遇到困难的交流或者陷入一场冲突时,提醒自己想一想,或许您只是误解了别人的意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