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思维误区”(下)
(2016-01-20 09:21:36)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7、“情感推理”/“奇幻式思维”:“我应该为发生的一切负责”或者“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
l
l
l
l
这种“思维误区”基于这样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之间普遍都有关联。然而,它很可能是无逻辑或虚幻的,对其进一步测试会发现,它是不合乎常理的。人们很容易用这样的方式思考问题,特别是当你确信,在生活中,你的想法与其的明显结果之间总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你周围的人都是那样认为的,你就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这么说,你已养成一个习惯:总爱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即你的想法(“我感到孤独”)和你觉得会变成事实的事情(“我完全是一个人”)。也许,即使有一屋子人,你依然感觉孤独——事实上,如果你告诉自己,其实你并不是一个人,你就会从那种想法中走出来,和家人或朋友主动联络。
吉尔(Jill)收到邮局寄来的一大沓信用卡账单。她望向窗外,天空正下着倾盆大雨。她就想,“看,今天就是我的倒霉日,事必过三,所以我肯定还会在其他事情上出纰漏”。将要出门的时候,她打翻了桌上的咖啡杯,溅了一身的咖啡。“我就知道今天是我的倒霉日”。吉尔把这三件事联系在一起——信用卡账单、下雨天、洒落的咖啡。可是,三者之间真的有联系吗?难道是因为,她过于关注信用卡账单和近期的消费情况,让她感到害怕,并开始对不好的事情提高警惕了吗?她觉得,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得越多,对事物的了解就越透彻。这是另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我们每天都在这样做。
|
改变核查表
l
l
l
|
洞察力
l
l
l
|
8、“条件性思维——总爱讲“应该”:“我必须对大家好点,否则他们会…”
这种“思维误区”及其古板和僵化:全是“应该”、“必须”、“决不”。
典型的例子有:
l
l
l
这些“基于应该”的负性思维揭示了典型的核心信念:“我不惹人喜欢”或者“我很没用”。“条件性思维”的代价很高,具有毁灭性,能够有效防止(但也不一定)你的观点向积极的方面转变。经常附带条件地讲话,会导致一个僵化、消极的思考过程。
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觉得,为了阻止一些糟糕事情发生,他们必须做某件事或者遵循某个惯例。这很可能引发“基于应该”的思维误区。有位来咨询的女士,离家之前,她检查了三遍手提包,确认是否已带家门钥匙;正准备离开时,她又折回去检查了不只三遍房门,直到确信已锁好。
另一方面,这种强迫症或者在某方面的癖好看上去似乎很怪异,但在我的患者中是很常见的。即使在她检查完手提包和房门之后,她还是不确信,钥匙是否已带,房门是否已锁好。在检查手提包和房门时,她的恐惧值很高,大脑高度紧张,以至于到后来都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所以她不得不重新来过。
这是一个极端例子,很明显,虽然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似乎有一些强迫症的迹象,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强迫症。在恐惧、不安、紧张或恐慌的驱使下,我们做着各种各样的事,结果却将自身置于更大的压力中。
洞察力
留意那些将你逼到墙角的思维方式,比如“应该”、“必须”、“不得不”。当你正以这种方式思考问题时,想办法让自己停下来或者抛开原来的观点。“应该”对你是一种情感约束,让你不会去想或者根本想不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你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跳出“应该”措辞的僵化格局,发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案,或者允许其他观点出现。大部分“应该”措辞的根源都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让人感觉不舒服,以这种方式行事会阻碍我们的成长。
|
9、“主观主义”:“我一直就不够好…”
主观主义是指以消极思维思考问题和行事,这类事例很好列举,这种“思维误区”让我们相信: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我们有关,而且,还总是以不好的形式呈现出来。“她总是指责我,都是我的错…”或者“从来没人邀请我跳舞,肯定是因为我长得不漂亮…”或者“每次他一走进房间,我就极度尴尬…”。这种想法指出,一切事情都是因你而起,一切都是你个人的问题,一切都是针对你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评估:
l
l
l
真实性测试
设想一下,你生活中发生了一些事,你觉得是针对你个人的。可能是发生在工作场合,也可能是跟朋友、同事或者家人有关。你觉得你受到特殊对待了吗?或者你觉得,人们可能也是用类似方式对待别人?试着从一种更冷静、更理性的角度看问题——并且尽量不要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
10、“怪罪他人、给自己贴标签”
怪罪他人是推卸责任的无奈之举。这种行为是消极的,危害极大,它意味着,对于掌控并毁灭你生活的思维方式,你也会深陷其中。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把一切都看成是“他人的错误”,这表明你一直是原地徘徊,并未真正成长。如果你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真正成长起来。“怪罪他人”这种“思维误区”在别人看来有很大的防御性,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不是我的错”或者“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类似这样的想法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弱者。
“怪罪他人”的对立面是把一切责任都包揽下来。具有OCD的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总觉得有很深的负罪感,希望承担一切责任。所以,他们凡事都追求十全十美(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当达不到十全十美时,他们就会自责内疚。
另一方面,“给自己贴标签”是指,看事物过于简单(类似“黑白思维”),所有的人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勤劳”就是“懒惰”,不是“善”就是“恶”。一但被归为某一类,就很难改变自我的看法——(“如果我不是那种人,别人肯定不会喜欢我”;或者“如果我不是最优秀的员工,我就是个无用之人”)。如果你给自己贴上“无用”或者“不讨人喜欢”的标签,就板上钉钉不会改变了,你也绝不会让自己有机会环顾四周。
45岁的米里亚姆(Miriam)总是将一切责任归咎于丈夫杰里米(Jeremy)。不知为什么,结婚15年来,他们总是沉浸于这种局面: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是哪儿出错,米里亚姆总是责怪50岁的杰里米,然后杰里米就会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就在最近,当米里亚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不可理喻时 ,杰里米开始进行反击。他们打算去希腊度假,杰里米就在网上订了房间,等到了那里才发现,房间所在的别墅正对着建筑工地。米里亚姆开始抱怨指责丈夫,并用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词语说落丈夫。“你怎么这么愚蠢,把房间定在这个位置。” 一直以来,他总是尽量去满足妻子的要求(在妻子不断的抱怨和挑剔后),显然,这一次他也不是故意要订一个面向工地的房间。他和妻子一样郁闷。跟以往一样,她的感受最重要。她因为不满,就一直羞辱和贬低他。杰里米一向是个脾气温和,彬彬有礼的人,但却突然对妻子反击,说受够了她无休止的辱骂,然后摔门离开了。他大踏步迈出别墅,然后越走越远。那天晚上他回来得很晚,米里亚姆头一次什么也没说。“我以为你丢下我一个人走了,”她轻轻地说了一句,脸上还挂着泪珠。 虽然米里亚姆觉得自己很难开口对丈夫说声“对不起”,尽管她心里很不乐意,但最后她不得不承认自己做得确实有点过分。最终,杰里米说:“我讨厌你什么事都指责我,我受够了,下一次度假你来订房间”。尽管不乐意,米里亚姆还是明白了这并不是杰里米的错。她从来不会主动承担责任,而是把所有的错事都怪到丈夫头上。当她去旅行社或者在网上订房间时,她会感到紧张害怕。最后,她同意以后不会什么事都责怪杰里米。杰里米也答应和她度过剩余的假期。他们一起找到别墅的主人,将他们换到另外的房间。
|
你的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工具箱
工具1:制定计划,有改变自我的决心。 工具2:了解你的世界观以及你如何运用它。 工具3:发现并记录消极想法。 工具4:找到并消除你的思维误区。
|
家庭作业
继续记录你的思想变化情况,每周或者每两周。然后坐下来,看看哪种“思维误区”经常出现。你能从其中看出一些规律吗?对于出现频繁的“思维误区”,你会有所察觉吗?如果是,根据你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做一个结构图。一天之内,你有多少次陷入这种“思维误区”,据此再列一个清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你才能想办法对其加以改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