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十大“思维误区”(上)
(2016-01-18 09:15:07)
标签:
文化教育杂谈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本书认为,常见的“思维误区”会定期在我们的消极想法中出现,根据下面十个范畴,可以对它们做一个大致的分类。这些类别之间不可避免会有一些交叉重合部分,但是,从你复杂的思想变化中把它们梳理出来,对你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它们,你可以判断出,你的“思维误区”可能属于哪一类。
1、“黑白思维”。
2、“笼统概括”。
3、“心理过滤”。
4、“忽略事物的积极面”。
5、“读心术”/“算命”。
6、“夸大一切”——“灾难宣扬者”(以及“轻视一切”——“否认灾难者”)
7、“情感推理”/“奇幻式思维”;
8、“条件性思维——总爱讲‘应该’”。
9、“主观主义”。
10、“怪罪他人、给自己贴标签”。
1、“黑白思维”:在我看来,要不全都是,要不全都不是
“黑白思维”十分极端,会让你有这样的想法,比如,“你赞同我们或者你反对我们”或者“你不是对就是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问题要不全盘肯定,要不全盘否定,他们的思维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把所有事物都简单地分为“好”与“坏”两种。尽管这种思维可以造就成功的政治家、商业巨头与领袖,可是,它让“黑白思维”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灰色地带”无容身之处,这样的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但是,当伯纳黛特第二天返回店里上班,看见额外买进的鲜花以及工作日程的改变(虽然非洲菊都卖出去了)时,脸顿时变得很难看。她并不觉得黛西帮了她的忙,反而觉得黛西干涉了她的工作。伯纳黛特没有看到,黛西是用自己的创新思维促成了一笔好买卖;相反,她更关注的是,怎么守住店长的地位并牢牢掌控花店。 伯纳黛特并没有对黛西帮自己看店表示感谢,却因为额外买进的鲜花,对黛西一直没有好脸色,还故意找茬,黛西因为做了“错事”(其实她并没有做错)觉得自惭形秽。这也给黛西传达出一个讯息:做好自己的份内事,不要抢出风头。黛西闷闷不乐,觉得很委屈。她的反应让伯纳黛特在后来的生意中更多地运用这种极端思维方式,从而挫伤了店里员工的积极性。时间会证明,这种思维方式的危害很大,付出的代价很高,特别是在黛西辞职后去开创自己事业的时候。
|
“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思维方式存在这样的问题:掩盖了事物的微妙变化或细微差距。它是僵化、没有人情味的。生活很复杂,单凭这种思维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所以,运用“黑白思维”去思考或行动的人会发现,生活的复杂性会让你咋舌。
举个例子,假如你想从一个班的学生中分辨出,哪些是“好”学生,哪些是“坏”学生,让他们在操场上站成一列,你可能发现,根据所谓的“个人标签”将他们简单分成好,在实践操作时,要把两者之间的重合部分考虑进去。持有“黑白思维”的人通常会发现,把握重合部分是极其困难的。
然而,肯定的思维方式似乎“力量很强”、“很重要”,它让人学会用理性和/或保守的观点看问题。“黑白思维”往往会挑起战争和家庭纠纷,最终也不会有获罪方。当人们发现“黑白思维”“虚弱”地站不住脚,以至于不得不承认两个对立面之间地“灰色地带”时 ,惟一的办法就是,向两者中的任一方靠拢。(离婚和商业竞争就是这样。)危害在于:当你忙于将一切事物分成两个极端时,你会错过一些有价值、可替代的中立观点和解决办法。
改变核查表
l
l
l
l
|
洞察力
你可能觉得,坚持“黑白思维”,生活过得也很好,因为它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个原则或性格特质。你要记住,看问题不是只有两个角度,另外,如果总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极端是会引发心理疾病的。丢掉这种极端思维,尝试将事物放在一个连续体中考虑——尝试将其移至中间,然后得出你的观点或看法。刚开始你会觉得很奇怪,但要想改变自我,你很值得一试。
|
2、“笼统概括”:“只能凭运气,生活中一切都不顺…”
朋友本来说好要给你打电话,但后来给忘记了,你总结是“…我知道她/他讨厌我”。一般情况下,“笼统概括”是指以偏概全。它是一种小题大做的心理状态。
如果你总以偏概全,你会认为,根据已发生的事,你可以准确地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你这样做,也许只是因为自我保护的错觉——所以,稍后并不会发生出人意料的事。举个例子,下班后,同事们并没有约你一块去酒吧,你会告诉自己(防御性的),“我知道:在公司里我最不受欢迎,以后再也不会有朋友了,也不会有所成就了”。如果你认同这种观点,你肯定会以这样的方式(最终会带来严重后果)来思考和行动。跟别人说话漫不经心,总是拒人千里之外,喜欢生闷气——带来的后果是,下一次酒吧聚会更没人邀请你了。
“笼统概括”会形成一种“自我实现预言”:需要采用某种方式控制糟糕的结果。你告诉自己,在公司没人喜欢你,还是放弃一切尝试吧,这样就再也不会有人邀请你了。你会这样想“看,我就知道会这样”,最终会形成一种消极思维的恶性循环。屹耳的悲观思维方式只会不断地给他带来消极的后果。
多琳(Doreen)今年25岁,她每月都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邀请她去市中心的一个酒吧,和大学校友们一起喝酒,她全部都删除掉。她告诉自己“他们其实并不希望我去”或者“他们只是可怜我,我从来就不受人欢迎”。因此,当每月聚会的那天来临时,多琳都会刻意抹去它。那个聚会本不属于自己。她内心也会感觉到困扰,但她将其看作自己“愚蠢”的表现。 某个周六,她巧遇大学同学克莱奥(Cleo)。他们简单地聊了几句,当多琳准备离开时,克莱奥说:“顺便问一下,为什么每次酒吧聚会你都不来参加呢?现在的我们对你来说就那么不重要啊?”“什么?”多琳整个都呆了。“我跟你们想得相反——我觉得你们不是诚心邀请我去的”。这下轮到克莱奥开口了,“究竟因为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呢?如果我们不希望你去,干吗还要邀请你?要知道,有好多人并不在邀请范围之内”。 多琳听了瞠目结舌。她从来没有往这个方面想过,因为她总以她自己的感觉去猜测别人对她的评价。最终,她承认是自己想错了。次月,她决定去参加酒吧聚会,虽然还是会有点紧张。多琳终于意识到,不愿意参加聚会是因为自己害羞,不是朋友们不欢迎她,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
改变核查表
你有过“笼统概括”的行为吗?
l
l |
“一个人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是,如果每天做同样的事,他们就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