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秘的东方文化

(2015-12-09 09:33:25)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我们的研究显示,与其他文化相比,日本和台湾文化中,害羞更为普遍。在日本,害羞的人比例高达57%,而台湾的比例为53%。四分之三的日本人把害羞看成是一种“问题”,超过90%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曾经或者目前正处于害羞中,这一比例超过了其他国家。事实上,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日本人都会害羞。由于文化需求的冲突也许导致了日本男性的害羞。例如一个人在家里拥有绝对权威,在外面却必须屈从于其他权威。在日本或台湾,男性害羞者比率远高于女性;在美国害羞没有性别差异;而在伊朗、墨西哥以及印度,害羞的女性远高于男性。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害羞不被认可与谦逊和矜持是美德,看似矛盾的价值观却共存于东方文化中。事实上,日本人相信“害羞”令他们受益,尽管如此,持这种看法只占到日本人的20%。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反对这些强加给他们的所谓合乎礼仪的教条,大多数接受访谈的学生认为:害羞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并且不愿意成为害羞的人。

然而,日本是害羞代代相传社会的典范。访谈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合作者和其他日本学者的研究结论,即日本儿童生活在一种不可避免产生害羞的文化观念中,了解文化观念是如何传递给日本儿童的,这是一个艰难且复杂的任务,而且容易引起歧义。但是,大量的数据资料都能得出相似的结论:日本的文化观念影响着孩子教养方式,日本的父母教育如何把孩子变成害羞的儿童。一种针对日本和美国的3个月到6岁之间的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的调查显示:

与日本人相比,美国儿童更加主动,更会运用口语和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更独立,对其面临的社会和自身环境更具掌控力。

训练控制情结,抑制自我表达,以及专注于细节、计划、规则和仪式,不仅使人们的自发性行动受到抵制,也使他们无法合理地表达焦虑和愤怒。当日本人出现心理问题时,他们一般会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他们会从内心恨自己做得不够好。这些文化观念强化了日本人对他人的强烈责任和使命意识,对权力的尊敬和服从,自我谦让,以及未能达到他人期望的自责。

Amae 和 羞愧是在日语字母中发展而来的词语。Amae起初是用来形容孩子对其母亲的被动依赖(想被母亲呵护、安慰和溺爱)。但是,Amae渐渐地渗透到日本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控制着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Amae提倡,不管一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如何,都应该对上级绝对服从和无条件的忠诚。一个人必须耐心地等待被能力不及自己的上司赏识。一家日本大公司的总裁曾告诉我,要么自己不断前进,使自己脱颖而出;要么就是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很耐心,这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对领导者而言,用高权威抑制下属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是明智之举。因为,这会使那些个人自我实现的神话受制于严格的社会评价,可以使下属更加服从、依赖和更加关心来自他人的正面评价。

在日本,实现社会控制的另一种方式是公众的羞愧心理。事实上,因为羞愧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如自杀,因此日本投入巨大人力财力预防人们的羞愧。对于日本人而言,违背他人期望的任何行动都可能是导致其愧疚的潜在原因。日本人生活在许多类型各异的集体中,如家庭、社区、学校、团队、工作团体等。日本人对这类集体的忠诚度是强烈的,每一个人从感情上都有责任去维护和巩固自己所在集体的荣誉。一个人的举动给集体带来了哪怕是很小的失败、嘲弄或是尴尬,都是导致其愧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人一旦做了有愧集体的事,那么他就会产生愧疚感,要使这种羞愧心理彻底消除,他可能通过一些新的举动来弥补自己对集体的伤害,或者是通常采用自杀的方式主动脱离集体。但是,在外国人看来,那些事根本就谈不到是失败,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琐碎的小事,并不能构成一个人自杀的理由。在日本,一个高中棒球队员可能因为输掉一场比赛而自杀,大学教授因为学生批评其不够用心备课而去自杀,等等。

桥野·郝特努(Giyoo Hatano)写道,“在日语里,单词‘害羞’同‘羞愧’是相关词汇。日本人倾向于害羞,因为他们怕被嘲笑。”因为对羞愧的畏惧,日本人依赖于集体,整个日本社会也得到控制,因此,害羞被日本人称为一种安全的生活方式,在台湾文化中也同样如此。

使用amae和羞愧的策略,可以对反社会行为提供强烈的心理控制,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亚洲或者美国,东方人的犯罪率都很低这一现象。虽然从社会层面上来讲,这种害羞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它对日本人和台湾人的个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已经能够阻止害羞产生的消极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