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一家段鑫星
同心一家段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11
  • 关注人气:5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他观点

(2015-08-16 08:26:44)
标签:

文化

分类: 段鑫星译著

哲学,文学和心理学关于人性的其他观点,也会帮助我们理解害羞。

例如,我们还没提及“个性化”以及以希腊悲剧为基础的“去个性化”之间的冲突。那些希望成为独特的、唯一的、被称为特别的或个性化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在生命循环中获得永生,或在合唱队中成为一位不知名的歌者才感觉安全,而不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悲剧英雄。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些害羞人的心理冲突:他们希望成为杰出的人,却恐惧被关注,或者他们因为害羞的表现而更加受到关注。

以激进派精神疾病专家来那(R.D.Laing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提及长期困扰害羞者的不安全感。如果我们对自身的认同感取决于他人的认可:他们知道真正的我们,或者他们选择对我们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我们的真实存在感也会被他人彻底毁灭。

理论就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它能吸纳一切。这里提及的每个理论都像市场上最好的吸尘器一样,具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当我们要设计方案解决害羞时,应该自由使用这些理论。从人格特质理论借鉴,我们要强调的是怎样改变标签、观察及如何理解害羞;在行为主义理论,我们采纳通过改变那些不自信、无效率、涣散的行为达到治疗害羞的目的;而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让我们具有更敏感的洞察力,认为害羞可能是深层心理冲突的外在呈现;虽然气质论有其局限性,但可以提醒我们关注婴幼儿的敏感性差异,为孩子提供更加理想的生活环境。归根究底,我们要挑战主流和优势的传统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剖析导致害羞的社会环境。

    现在,让我们对在学校和家里都害羞的孩子们进行访谈,来研究当其他人都在帮孩子们克服害羞的时候,一些家长和老师们又是怎样促成孩子们害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