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与标签
(2015-08-15 11:15:20)
标签:
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我们一直在讨论害羞,就像我们在检查牙痛。害羞是一种不愉快的经验,源于我们对基因、思想、身体和社会的错误反应。让我们转变观点来看:害羞的标签比害羞本身还要来得早。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一位57岁的女士写到:
标签是对复杂经历方便又简明的概括。我们经常给他人贴标签,也给自己和我们的感觉贴标签。“他是挪威人,”“她是个时髦女郎,”“他们太讨厌了,”“我们很诚实,”“我是个坏男孩。”
然而,在大多数时候,标签往往来自个人偏见,而非客观真实的信息,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带着有色眼镜的人会把这些信息进行主观过滤。
“精神疾病”是精神病学上精心定义的一个标签,但是,什么是精神疾病呢?当一个人被比他有权势或有权威的人说成有精神病时,那他就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人们通过主观判断诠释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又不能通过像血检,X-射线或其他客观的办法做判断,因此,社会生活中标签无处不在。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的同事大卫.罗斯翰把自己送进了全国各地的不同精神病院,课题组的学生与他同去。每个人都去诊疗室说他们听到了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声音,有些幻听,其他什么也没有说。单凭这点就足以让他们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然后住院治疗。然后,这些假病人再恢复正常生活。多长时间能发现他们原本就是正常人呢?答案是“永远不可能”。原来的精神病标签永远不能被替代,要恢复正常人的身份,需要妻子、朋友或律师的帮助。
相关研究也证明标签的力量。如果学生主试被提前告知被试从前是个精神病患者,其反应就会比被告知被试是个失业正在找工作的人消极得多;
1 是的,托瑞汰,我感觉很好……今天我真的很沮丧。
没关系,布朗,你很可能是表现得不够稳定。
2 你可能仅仅是表现得不够稳定,还有一点点的不连贯……
3 你可能是表现得不够稳定、一点点不连贯还有一点点不规律
4 你可能是表现得不够稳定、一点点不连贯还有一点点不规律,还有……
天啊!我真的很悲伤!
人们很可能会采用或接受一种标签,即使这个标签没有具体的证据。随后,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准确,这个标签都将与他如影随形。
更糟糕的是,我们也很容易毫无理由的给自己贴标签。一个经典的事例:我发现自己在演讲时流汗了,从此就意识到:出汗说明我很紧张。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甚至会定位自己是个胆小的人。一旦我给自己贴上胆小的标签,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会胆小?”然后我就会寻找合理的解释:因为我注意到一些学生离开了讲堂或是不注意听我演讲。我想是因为自己演讲不好而紧张,而这种想法让我更加紧张。但我怎么知道自己演讲的不好呢?因为我让听众感到无聊。因为我是个乏味的演讲者而紧张,我想做一个好的演讲者,我感觉自己不称职,或许我本该去开个熟食店。突然一个学生说:“这太热了,我在流汗,简直无法集中精力听你的演讲!”立刻我就不再紧张或感到无聊。但是假设班里所有的学生都很害羞没有人说那句话?那我会怎么样呢?
我们经常依据站不住脚的表面现象枉下结论。一旦这个结论被第二次证实,我们就自然给自己贴上标签。解释自然就会带有偏见。我们接受一切能够确认这个标签的事,却忽视一切证明其不成立的因素。
起初,这些所谓的标签可能是错的,就像我提到演讲的例子。它会使人的注意力从真正的外因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足。谈到“害羞”的定义,也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正如女演员安杰拉.迪克(Angie
我认为,人们说你“害羞”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害羞可能代表另一个意思—敏感,他们不懂或根本不尝试了解你的敏感。学着去忽略那些不在乎我的人时,我慢慢学会了信任自己。敏感,对于很多孩子甚至一些大人,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所以我不允许那些把敏感当成害羞的人把我推向无人知晓的角落。
通过第二章中对害羞者研究的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标签”是如果起作用的。对产生害羞感的情境方面并无差异,那些自称害羞或不害羞的人的反应却迥然不同。其原因和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只有一组人认为他们存在害羞问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