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15-04-28 08:12: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第一步即是理解预感——也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观察预感是以怎样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公开展示在公众面前的预感,比较罕见且是间歇出现的。相对而言,生活中所遇见的预感大部分都是比较微小且暧昧不清的,就好像当事人突然就预感到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情,或是肾上腺素毫无理由地急剧上升。尽管如此,肾上腺素的激增以及对未来即将发生事件的肯定也会与当事人的相关情绪联结在一起,比如,焦虑感,直觉,或是一种基于早期生活经验的预感。这本书通过对与菲利普一样经历过预感的人的提问,来回答什么时候那种感觉属于预感,从而将其与人类对于未来生活思考的方式加以区分。尽管日常生活不需要系统的调查研究,但人们仍需要时刻警示自己,要对相关预感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步——即是本书的第二部分——便是搞清楚预感的真实内涵。通过对许多经历过预感的个体的调查发现,这些人有着共同的疑问:它是什么意思?它想向我表明什么?我可以跟谁聊聊这些经历?面对预感中揭示的事实,我要怎么做?我将不断探索:经历过预感的个体怎样进行自我理解,以及群体中的其他人如何帮助他理解预感?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预感呈现出来的事实场景,以及面对这些预感时,个体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我将进行一一地探索。我们对于预感所呈现出来的事实的信任程度将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前一篇:另一种方式
后一篇:第一部分:预感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