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过去
(2015-01-12 08:34:51)许多人认为他们的记忆真实地记录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而且这些记忆是永久的。不幸的是,记忆确实是随时间改变而改变的。它们并不是像储存在心理硬盘中的录像一样,是对过去的客观记录。相反,记忆是可以重构的,而这种记忆重构受到当前的态度、信仰和可以得到的信息的影响。这种可以重构的特性意味着我们今天的思想和感受将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昨天。甚至某些微妙的影响,比如就过去“发生了什么”的提问方式,都可以剧烈改变我们对“确实发生了什么”的记忆。
伊丽莎白·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通过一个著名研究,展示了记忆的重构特性。实验参与者分为两组,观察一段两辆小汽车相碰撞的交通事故录像。研究者在向参与者询问两车速度时采取了不同的措词。向第一组人提问:“两车撞毁时,它们的速度大概是多少?”该组的回答平均为每小时41英里。向另一组人提问“两车相碰时,它们的速度大概是多少?”这组人和第一组人所看到的明明是同一段场景,他们的平均回答却是每小时32英里。随后,参与者们被问是否看见了由于碰撞产生的破碎玻璃。尽管事实上不存在玻璃碎片,但问及“撞毁”的一组中回答“存在”的人数是问及“相碰”一组人的三倍。
很明显,该研究的参与者们对事故未能储存录像带式的记忆以供他们随意重放,他们只储存了事故的大致印象,并且,在要求他们回忆具体情节时,他们就会根据现在提供的信息填补细节。例如,问及“撞毁”的一组人要以符合猛烈碰撞的方式重构他们的记忆,车子行驶较快,有此类碰撞常出现的玻璃碎片。相反,问及“相碰”的一组人则记得车开得很慢,与车速慢相一致的则应是没有玻璃碎片。有经验的律师们几乎天天使用这种诱导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