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还是自我建构?
(2014-12-09 08:19:40)
标签:
佛学 |
尽管关于自我认知的理论已经研究和发展了很多年,但是依然有个问题悬而未决:是因为自我认知过程归类于自我表露,所以人们通过观察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真实感觉?还是因为,自我认知过程属于自我建构的范畴,所以人们会推断前所未有的内在心理状态呢?
例如,当萨拉在聚会上遇到彼得时,她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喜欢他。许多方面彼得并不是萨拉喜欢的类型。然而,她发现会情不自禁想他,当他打电话定时间约她,她答应了。既然已答应赴约,她发现喜欢彼得的程度超过她的想象。这是自我表露归类自我认知的例子,她同意去赴彼得的约会,实际行为点亮了内心深处对彼得的好感。
另一种可能是,初次见面时萨拉并不喜欢彼得,因为彼得是萨拉母亲好朋友的儿子,她妈妈觉得他俩很般配,她觉得有义务出去见见他。然而,萨拉并不认为这是她答应彼得约会的原因,并且她错误地认为‘呃,如果答应赴约,我认为,我对彼得的好感肯定超出我想象’。这就是自我构建的好例子:萨拉把她行为的真实原因(取悦母亲)给漏掉了,并把她赴约的原因归结到她超乎以往对彼得积极的态度。
从自我认知出发,自我表露和自我构建的区别关键点。如果它能揭示我们未曾意识到的感觉,根据行为推知心理状态就是一种好策略。如果它促成新感觉的形成,根据行为推知心理状态未必是良策。
如果人们可以根据行为了解动机,自我构建就会轻而易举。如果萨拉能意识到,她赴约是受到家庭义务感的驱使,她就不会误认为,喜欢彼得已超出她想象。然而,正如我们所见,人们往往并不善于准确地通过自己行为去了解动机,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类错误。
实际上,自我表露原理的实验都是自我构建的例子,因此许多人误解了他们行为的真正原因,并将内心的状态做了错误推断。很多被试像萨拉一样,由于她们的内心感觉或态度,而低估了行为的情境因素,以致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错误判断。例如,在去年耶鲁大学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学生们一致赞同深入街头巷尾,为关于减少纽黑文市废气排放的请愿书收集签名。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参与者听说某位实验被试也同意这么做,还发表评论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如果人们信他所信,他不会介意”。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那学生们会通过这个事实——他们自己也同意收集签名——了解自我吗?
事实上,是因为这个请愿很具说服力且难以推辞,所以许多人才同意签名,正如许多事实所证实的那样,许多学生都赞同主动参与而不是说‘是他强迫我参加的’,因而,人们错误地断言,这些人的行为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反映。换句话说,这是自我建构,人们通常忽略了在他们行为的环境影响以及错误推断他们内心状态——这一普遍现象我们称之为“基本归因谬误”。
在绝大多数基本归因谬误的实验中,情境的影响非常微妙(例如实验者总要有个好的原因才能让我们信服并获得签名)并且容易忽略。倘若情形阻碍或者激励很明显那又会怎样?在这些事例中,人们准确地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较大,所以停止了这种行为。如果上司要求我们向他女儿所属的女童军购买饼干,并不很微妙地暗示,下一次加薪视此次情况而定,那么,在上司的施压下,我们很可能一次性购买十箱薄荷饼干,而不管这是否是最好的慈善选择,以及我们是否喜欢吃这种饼干。
但如果情境影响非常显著,人们又会犯另外一种自我构建的‘基本归因谬误’:他们过度重视情境对行动和态度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对行为的强烈意愿。假若比尔特别喜欢弹吉他,并且花了不少时间进行练习,与此同时,同样的行为还存在一个巨大的情境因素时,例如在婚礼上弹奏吉他可以赚取丰收的报酬时,那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可以看到,比尔会更加享受这种表演,他现在演奏受两个动机驱使,不断挣钱以及对吉他的热爱。
许多研究都显示诸如此类的事实:人们通常高估了情境对他们行为的影响以及低估了他们自身所固有的活动兴趣。比尔的职业演奏机会越多,他也就越来越享受不到弹吉他的乐趣,因为他把喜欢弹吉他归因于挣钱上,而非自身对弹吉他的爱。这是另一种自我构建的形式:由于强烈的情境激励或者需求,从而使他们低估了自身对这一活动的内在兴趣。
最后一个关于自我构建的例子,人们行为存在不止一个内在状态。试想,如果人们发现自己出现强烈的生理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对此,他作何解释,这会决定其情绪反应。如果有人端枪顶着他脑门说‘交出你的钱包’,那么这个人会将出现的生理反应归于恐惧。然而,对于生理反应,通常会有多种解释。例如,与一位帅哥或美女第一次约会,并在千钧一发之时躲过一次车祸。那么,这种生理反应主要源于对死亡的恐惧,还是约会的吸引力呢?
另外,人们若能在激励环境下能够很好地归因自己的反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们可能会说,“我受到刺激,61%是因为差点被车撞,39%才是约会对我的吸引力”。相反,人们通常会对自己受外界刺激后的生理反应做出错误界定,并最终自我构建一种感觉。例如,人们或许会低估他们差点被车撞的危险,并认定对赴约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自我构建的程度和自我感知的过程一致,然而,人们通过观察行为去推断感觉并非自我认知的好方法。人们误解了他们回应的方式,错误推断他们是否比从前更爱弹吉他。
然而,有时我们也会产生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感觉,自我感知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展示这些感情的过程。鉴于上一节所举的例子,人们对少数种群存有偏见,但他们深信自己无任何偏见。想想《卖花女》里的希金斯,他无法看透自我,在有文化、有教养、公正无私的英国绅士外表下,其实潜藏着粗鲁、歧视女性的内心。如果人们能细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会更明智。如果一个老板喜欢解雇一些合格的非裔美国人,找一些借口雇用工作不合格的白人,那么他一定会质疑自己是否有种族偏见;我们也会建议希金斯教授多留意自己对待伊莱扎和皮尔斯太太的态度;如果我的朋友苏珊注意到自己经常找借口,不愿意在周末和史蒂芬见面,也会更快明白她并不爱史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