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建构更好的叙事
(2014-11-30 08:02:25)
标签:
佛学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精神病学专家安娜·费尔斯(Anna Fels)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年患者来看病时,并没有常见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而是感觉难以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这位老人患有癌症晚期,他认定困扰自己的不是死亡的念头,而是死亡本身的过程。因为他之前用来解释其生活的叙事已不再适用,所以他正努力建构新的故事来解释自己最后的生命。他说,“我好像变了一个人,但是我不想无休止的谈论下去,尤其是与我的妻子一起时,因为她也快受不了了。”
费尔斯医生请老人讲述他从诊断出癌症到现在的生病故事。渐渐地,老人发现了自己最后挑战的意义与连贯性:“老人的故事依旧继续着,而且几次咨询后,我觉得我和老人都惊讶于他感觉自己好多了……我们做了什么?当然,肯定不是企图洞察潜意识动机与愿望的传统、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疗,也不是我所采取的心理学上手把手的指导,一定发生了其它事情。”
费尔斯叙述说,一些正在发生的事情是,老人之前极其孤僻,也没有人可以倾听自己谈论疾病;而老人能与她建立联系,是因为老人对她开诚布公自己的新生活,这令她非常欣慰。用费尔斯的话来讲,他们的咨询“使老人找回社会关系。”
我怀疑,还有其他因素必然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一样重要。通过与老人自由地谈论他与疾病之间的斗争,老人就可以建构一个连贯的叙事,从而对自己的新生活有更好的理解,如同彭尼贝克的研究中,记录创伤事件并从中获益的被试。我并非暗示心理治疗与彭尼贝克的记录方法可互换。有人建议人们连续三天,每次花十五分钟写下一件对自己来说是创伤性的事件,并指出这是密集心理治疗(intensive psychotherapy)的代替做法。这种建议是荒谬的,因为密集心理治疗要求人们花费数月或数年的时间,在有资历的治疗师的帮助下探索他们的问题。而且,心理治疗是一项高度的社会经验,所以能考虑到费尔斯所讨论的各种社会关系。尽管如此,心理治疗和记录的方法,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共性,即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能可以建构关于自身的新叙事,而且新的叙事还将比之前的叙事带来更多益处。
心理治疗可以改变人们的叙事,我们将其依据简洁概括如下:第一,心理治疗在控制良好的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与心理治疗的确切形式关系不大。事实确实如此,即使在如何治疗心理问题上,不同治疗法持有在根本上相冲突的观点,例如心理动力疗法(psychodynamic therapy)(其研究重点是童年记忆、潜意识思维和感觉,以及洞察力)和行为疗法(其研究重点是当下行为及维持方式)。例如,在一项抑郁症治疗的经典实验中,布鲁斯·斯隆(Bruce Sloane)等人发现,心理动力疗法与行为疗法一样有效(二者都优于控制试验组)。
第二,各学派治疗师都为其患者提供了新叙事,来解释他们的问题。斯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心理动力疗法和行为疗法,都为其患者提供了相同数量的对其问题成因的解释(即使是完全不同的解释)。最后,治疗中,采纳治疗师提供的看法和解释的患者,往往会得到显著改善。
简而言之,心理疗法似乎是一个有益的过程,患者可以采用比之前故事更有益的新叙事,就像费尔斯的病人最终发现自己与癌症作斗争的意义一样。当然,对自己生命叙事的大幅修订是一段艰难的旅程,需要有技艺精湛的治疗师的指引。然而,如果想改善自我,只采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大量有益的叙事。
我们有何依据说,某种自我叙事比另一种更有益呢?我相信,从单纯意义上讲,自我叙事应该都准确:它们应该抓住人们非意识的目标、感觉与气质的本质。但是,人们如何建构与其适应性潜意识相一致的叙事呢?他们应该运用何种信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