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内省发现意义
(2014-11-29 08:00:07)
标签:
佛学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设想你收到如下指示:
未来三天,我希望你记录下自己内心深处里,对于极其重要的情绪问题的想法和感觉,同时这些问题还影响到了你及你的生活。在你的记录里,我希望你真正放开,并探索你心灵最深处的情绪和想法。你或许会把你的话题与你和他人的关系联系起来,包括父母、恋人、朋友或亲属;或你的过去、现在或未来;或你过去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的人或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
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Pennebaker)等研究者已将这份指示发给成百上千的人,包括大学生、社区居民、重刑犯、失业者,以及准妈妈。通常,大多数人会认真对待,写下关于自己的一些不幸事件,例如挚爱的离去、关系的终结、性侵犯或身体虐待等等。毫无意外,人们发现记录此类事件会令人心烦意乱,并且写完之后,他们比控制组中写下肤浅话题(例如对生活的计划)的被试更加痛苦。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从记录中受益匪浅。与控制条件下的人们相比,那些记录情绪体验的人们心情渐好,学业进步,缺勤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大大提高,并且很少去看医生。虽然记录情绪体验在短期内是痛苦的,但从长期来看,会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记录情绪体验,往往是非常痛苦的经历,比我们之前讨论的其他内省方式更具有有益的影响呢?一种可能性就是人们常常会掩藏或抑制其消极的情绪体验,并且这些由不断抑制而引起的压力,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记录情绪体验的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使得他们有机会倾吐创伤性事件,消除由抑制引起的压力,从而改善其身心状态。虽然抑制可能导致压力,从而引发健康问题,但并无证据显示,在彭尼贝克的实验中,记录情绪体验是通过降低抑制而发挥作用的。例如,那些记录已和他人讨论过的事件的被试,与那些记录其秘密的被试,都获得了相同的效果。
确切地说,记录情绪体验似乎是通过建构有意义的叙事并加以解释,来帮助人们了解负面事件。彭尼贝克对被试提供的数百页的记录进行分析后,发现改善最大的被试,都从极不连贯、毫无条理的描述问题开始,但最后却能写出连贯一致、清晰条理的故事来解释事件,并赋予其意义。
为什么沉思有害,而彭尼贝克的记录方法却有益呢?关键在于,人们常在抑郁时沉思,并且这种抑郁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消极想法上,令人们难以建构出关于问题有意义、适应性的叙事。沉思是一种反复、螺旋式的思想,即人们无法停止以一种消极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的丁梅斯代尔先生(Dimmesdale):“他还彻夜不眠地祈祷,一夜接着一夜,有时在一片漆黑之中,有时只伴着一盏昏灯,有时则在强光下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脸。他就这样不断地内省,其实只是在自我折磨,丝毫得不到自我净化。”相比之下,在彭尼贝克的研究中,通常那些完全无抑郁的被试,会比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并建构叙述,以帮助人们以更适应的方式来解释问题。实际上,彭尼贝克的方法对于遭受严重精神创伤的被试而言,效果不明显,因为当过度悲伤时,人们往往难以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情况。
建构有意义的叙事,也可以阻止人们试图抑制自己对沉重话题的想法。若非有连贯一致的解释,事件很可能会盘旋于脑海中,导致人们更深层次的沉思,或者使他们试图将那些想法赶出脑海。正如丹尼·韦格纳等人研究发现,刻意抑制想法没有任何用处。短时间内,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一些事情,但这些想法往往会涌上心头。而有些情况下,例如当人们疲惫或是心事重重时,抑制想法可能会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甚至引发更多无需考虑的话题。所以,若事件得到解释并融入了某人的生平故事,那么,它就不太可能涌入人们的脑海中,也不可能引发人们试图去抑制它。
叙事隐喻有助于解释我们之前思考的所有日常内省的例子,而分析原因却将人们的关注点放在糟糕的信息上,这类信息虽很容易用言语表达,但对真实感觉可能毫无作用。因此,人们往往根据错误信息,来建构有关其感觉的故事。沉思和抑制想法至少有两点弊端:一是人们难于建构新的叙事,因为他们一心关注于无法控制、不必要的想法;二是当人们能够建构新叙事时,他们往往会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想法上。彭尼贝克的记录方法,是我们目前所知唯一能令人们通过建构有意义的故事,而产生积极作用的内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