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直觉
(2014-11-27 08:46:25)
标签:
佛学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假设你的适应性潜意识对某人或某物产生了感觉,而且,你也没有采用上述内省法来试图准确解释,为何你与别人会有同样的感觉方式。倘若你仍不能确定自己的感觉,该怎么办?有时人们可能对自己感觉的本质持错误的信念,尤其是当其感觉与文化规范(“人们喜欢马匹”,“婚礼当天将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个人标准(“我对所有非洲裔美国人毫无偏见”)或意识理论(“我一定是爱上他了,因为他符合我心目中“白马王子”的概念”)相冲突的时候。是否有一种内省,可使你了解以此方式隐藏的感觉?
内省不是通往密室大门的必经之路,人们也未能据此直接探触自己之前看不见的东西。但通过让感觉浮现,我们就可穿越自我认知与期望的雾霭来认知它。
最近,Oliver Schultheiss和约阿希姆·布伦斯坦的一项研究,为人们指出一条实现此种内省的途径。他们运用第四章中所描述的主题统觉测验,对人们的内隐动机进行测试,即被试根据一组标准图片编造故事,用来表达其动机,例如对亲和性与权力的需求。然后,研究者请他们扮演治疗师的角色,运用指导技巧对被试提出建议。由于实验要求人们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控制情境,并将重点放在帮助被试上,所以人们期望那些对权力和亲和性有强烈需求的被试,会做出相当积极的反应。
问题在于,这种情况是否适合他们的内隐动机,人们何以得知?当研究者简单地向他们描述咨询情况,然后询问其感觉时,得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内隐动机,而与这些研究相一致,对亲和性和权力有强烈需求的人,也并未预料到咨询活动,会令他们感觉比其他被试更快乐或更愿参与其中。
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人们先接受目标想象的程序,即聆听一盘详细描述咨询环节的录音磁带,然后想象在那种情况下自己的感觉。而在这种环境中,那些对亲和性和权力有强烈需求的人们,更有可能认识到自己喜欢这种情况,并且他们感觉与其他被试相比,自己更快乐、更有参与感。
因此,聆听详细、具有画面感的描述,足以触发人们内隐动机所产生的感觉,使人们重视它们,并以此来预测自己在真实情境中的感觉。我不想称之为通常定义上的内省,因为人们并未打开通往密室的大门,来了解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感觉。相反,他们可以假想未来情境中的感觉,并真正体验之,同时避免我们所研究的这种内省(分析原因),因为这有可能会模糊他们的真实感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好这种技巧仍有待观察。但至少有研究显示,如果人们花时间详细想象未来情境(例如,“如果我的管家冲进来告诉我,艾伯丁已弃我而去,我会有何感想?”),他们就能更好的识别其适应性潜意识所产生的感觉,并洞穿原因分析、文化规范或意识理论所创造的雾霭。他们便可得到更好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建立在他们对自己感觉和反应的叙事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