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一家段鑫星
同心一家段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782
  • 关注人气:5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析原因总是坏事吗?

(2014-11-26 08:45:09)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我还告诉那位记者,分析原因的危险性也存在例外,这遵循了我们对于分析原因有害的解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们经常因为他们想到的原因与之前的感觉不太相符,而改变自己的感觉;而对于那些对其所分析的主题颇有见解的人而言,结果却未必如此。例如,在艺术海报这项研究中,通常在中学或大学时修过艺术课程的学生,对此有很深的理解,所以他们列出的原因常常与自己之前的感觉相匹配。因此,列举原因并不会引起他们态度的变化。而对于不懂艺术的被试而言,则可能回忆起与其最初的感觉相冲突的原因,导致他们修改有关其感觉的叙事。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预测相反,在我们的研究中,具有艺术背景的被试在分析原因后,似乎毫无收益。所以,不论被试是艺术家,或是对艺术一窍不通,只要分析原因后,都不太可能更加喜欢自己所选的海报。

当然,你可能会认为,我们还未公平测试富兰克林建议的内省法。因为富兰克林建议人们 “在三到四天时间的考虑中” 写下利弊,而在我们的研究中,被试通常每次只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写原因。人们是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自我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自己的感受呢?为了弄清真相,我和多洛雷斯·卡夫邀请上次有恋爱关系的大学生被试重回实验室分析原因,此次实验每周一次持续了四周。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的态度改变发生在第一次分析原因时(正如前面所述);而再次回到实验室分析原因时,他们常常会坚持这个新态度。所以,一再分析原因似乎并无益处;相反,人们会想到与其先前态度相冲突的原因,并改变其态度,使之与此相配,从而坚持新的态度。

当然,分析原因的时间长些或不要太长,人们都有可能从中受益。但我认为,如果对所分析的主题不太在行,那么至少在我们的研究中,人们最好避免独自坐下来,然后一直思考自己为何会有那样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要分析原因
后一篇:识别直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