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分析原因
(2014-11-25 08:43:17)分类: 段鑫星译著 |
试想,当人们运用富兰克林的内省法分析其偏好的原因时,会发生什么。有时,人们会严格执行富兰克林的建议,详细罗列每一选项的利弊。但有时则不太严格,例如当他们认为“不管怎样,对于与我约会的人,我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觉,为什么?”我和其他研究者曾对人们以此方式内省的结果展开调查。通常我们会邀请人们花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写下他们产生一种特殊感觉的原因,并告诉他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其想法,以了解内省对他们随后的态度有何影响,而且我们会为他们所写的内容保密。
我们要求人们对各种类型的态度进行分析,包括他们对刚刚认识的人、恋人、政治候选人、社会问题、消费品、艺术品及大学课程的感觉。令我们惊讶的是,人们很轻松的就能想出一系列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说:“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相反,人们可以自由、毫无困难地列出非常详尽的理由,从而佐证他们的感觉。
然而,人们列举出的原因的准确性也受到了怀疑。但人们并不总是错误的,如果人们说他们爱自己的恋人,是因为他非常善良,或是因为他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或许是对的。但是,人们无法洞察其感觉中的关键原因,而且,这些原因还会受到文化规范或自我认知的影响,这些文化规范或自我认知往往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完整的。例如,在第五章关于裤袜研究的讨论中,人们并无意识到,分析四双裤袜的排序问题,可以帮助他们确定了自己最喜欢哪一双。而不是通过建构故事来解释人们的感觉,并且这些故事往往是不真实的。借用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的话,“即使经过最严格的审查,我们也绝不可能完全了解行动背后的秘密。”
如果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解释有时并不准确,那么他们就可以毫无顾虑地列出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人们可能会说,“我会尽力而为的,但请记住,我列出的原因并不完整,有些可能是错误的。嘿,博士,我大学修过心理学。”然而,正如第五章中所言,人们常常会产生自命不凡的错觉。
因为过于信任自己的解释,于是人们便认为其感觉与所列原因是相一致的。如果列举约会对象不尽兴的原因(“他对室内装饰的品味很高”),人们推断的结论是,他们本人并非恋爱的全部——即使他们曾经相爱过。换言之,他们构建了一个有关他们感觉的故事,故事的架构基础是:因为他们并不完全值得信赖。这个故事对人们敲响了事实的钟声,但是,因为他们已经使用了错误的信息(这些原因刚好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所以往往会歪曲他们的真实感觉。
我们已经找出事件发展顺序的例证。例如,我和多洛雷斯·卡夫邀请恋爱中的大学生,私下里匿名写下他们的关系为何以目前这种方式发展,然后对其在恋爱中的快乐程度进行评价。与那些处在可控环境中没有分析原因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更有可能改变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态度。一些学生因为有了爱情而变得更加快乐,而另一些学生则没有那么快乐。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假定人们并不完全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人们可以准确地说,“好的,这是我的理由:她基本的正直和善良占我43%的爱,她的幽默感占16%,她的政治观点占12%,她性感的把头发缕到耳后占2%,剩下的就是信息素(pheromone)。”相反,人们想到的原因,往往与他们爱别人的文化规范及自我认知相一致,这也刚好是他们心中所想(“看着他沙发上的螺旋花纹,我心想,他应该对室内装饰很讲究”)。由于这些原因有些随意性,所以通常与人们之前的感觉完全不同。实际上,人们列出的原因,与他们对前几周的恋爱关系感到满意,几乎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个事实,所以他们认为这些原因是对自己感觉的准确反映,从而导致态度发生变化。简言之,人们往往会依据刚好想到的原因,来建构关于自己感觉的新故事。
这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也有所体现。正如第一章中所写的那样,马塞尔分析并内省自己的感觉后,认为自己不再爱艾伯丁了:“艾伯丁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但也阻碍了我实现愿望,我将乐趣的平凡性与愿望实现后的满足感相比较后……[I]得出结论,我再也不想看到她,再也不会爱她了。”
必须指出的是,分析原因并不总会导致态度向消极方面变化。例如之前对大学生恋爱关系的研究中,并不是所有列出原因的大学生被试,都对其恋爱关系持有更加消极的态度。与之相反,正是人们刚好想到的原因的本质,决定了其态度的转变方向。那些能够很轻松的想出积极原因的人们(“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很容易沟通的朋友”)会积极转变自己的态度,而那些记起冷淡或消极原因的人们(“他拥有良好的时尚品味,不过他要是别常穿粉色衬衣的话就更好了)则会朝消极方面改变。马塞尔发现,他很容易就能回忆起自己与艾伯丁关系的消极方面,因此得出结论,自己不再爱她了。
如果本杰明·富兰克林拿起一本心理学杂志,当他读完这些调查结果后,可能会说:“正如我所料,如果人们退一步思考利与弊,他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更清晰、更理性的观点。并且,比起那些迅速、武断的判断,人们冷静思考后的态度,往往更为理性。”
然而,人们通过分析原因而建构的故事,往往会歪曲他们真实的感觉。马塞尔就是一个例子:直到艾伯丁离开自己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小题大做的感觉,错的有多离谱。我们发现,人们分析原因之后所描述的感觉往往不准确,从这种意义上讲,这些感觉导致人们后来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从而不能更好的预测他们日后的行为,并且这也与专家的观点极不一致。
例如,在另一项研究中,我们邀请一些被试,罗列出他们的关系维持至今的原因,并将其与未分析原因的被试进行比较。那么,谁的感觉能够更好的预测其关系的长久性呢?答案是后者,那些并未分析原因的被试。这与一种说法相一致,即当人们分析原因时,往往会依据错误的信息建构故事。譬如,人们认为他们对于其关系的感觉,更容易用语言表达,这导致他们与控制组中并未分析原因、而仅凭直觉的被试相比,较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正如歌德所说,“太过深思熟虑,反而选不到最好的。”
一项关于人们对艺术品态度的研究,验证了歌德的假设。一些人准确分析了他们对五幅海报的喜欢与否,而另一些人则没有。然后,所有被试都从这五幅海报中挑选出一幅带回家。两个星期后,研究者给他们打电话,询问他们将自己所选的海报带回家后是否开心。本杰明·富兰克林可能会预测说,分析原因的被试,通过仔细铺陈每幅海报的利弊,最终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恰恰相反,研究结果显示,凭直觉做出选择的被试更开心。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发现,当自己对每部电影都进行分析后,就会难以讲出对影片的感受。而就像略萨一样,那些分析原因的学生被试,似乎不知道自己真心喜欢哪幅海报。
几年前,一位记者就这个研究采访了我。我们聊了一会后,那位记者说他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威尔逊(Wilson)博士,您认为人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感觉,而应仅仅依据冲动就做出选择?”我感到震惊,脑海里浮现出正如眼前这位记者所言的画面:青少年怀孕、吸毒以及斗殴现象的不断发生。
对知情和不知情的直觉进行区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搜集信息,这样适应性潜意识才能进行稳定、知情的评估。大多数人都认为,与初恋结婚是不明智的,因为初恋仅仅依靠冲动和直觉。但如果多花些时间和初恋在一起,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后,仍然有着积极的直觉,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棒的感觉。
秘笈就是主动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以培养知情性直觉,并且不要过度分析。如果想知道,某个人能否成为你的好伴侣,我们就需要获取大量信息,而适应性潜意识会帮助我们处理这些信息。关键在于,我们不要太刻意地从意识层面分析信息,并不断地对其利弊性进行明确划分。我们应该在适应性潜意识里形成真实的感觉,并认可这些感觉,即使我们不能完全解释那些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