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内省
(2014-11-24 08:40:47)
标签:
娱乐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几年前,我的几个研究心理学的朋友搬到了一座新城市,并开始寻找住处。他们采取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来寻找房子。首先,他们罗列出自己喜欢的房子的所有特征,例如邻里、学区、房间数量、厨房的布局等等。这份清单非常详尽,长达数页。然后,当他们与中介一起看房时,就拿出那份清单的副本,照此对每所房子的各个属性进行评价。他们还采用了社会心理学家常用的七分制来打分。这间房子的厨房是打五分还是六分呢?那杂物间呢?斟酌了几处房子后,我的朋友认为,他们还有一个好办法来量化并记住自己对每一处房子的感觉,即可以通过简单地估算每处房子的平均分来决定该买哪一个。
相比之下,我的中介决定了其客户想要房子的类型。当第一次与客户见面时,她会耐心倾听客户描述他们的偏好,还赞同的点点头。正如我的心理学家朋友一样,很多人都会详细讨论房子的细节。可结果是,她会忽略客户刚刚谈到的所有要求,然后带他们去看各式各样的房子,有现代的,有古老的;有带大庭院的,有带小院子的;有在城里的,有在乡下的,即使客户刚刚说过,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考虑这些类型的房子。
第一次看房时,她会密切关注客户一进入房子时的情绪反应,试图推测出他们真正寻找的房子。她断定,通常人们喜欢的户型与其所描述的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有一对夫妇说,他们想选一处具有特色的、年代久一点的房子,并且丝毫不会考虑购买新房子。然而,我的中介注意到,当她把这对夫妇带到现代化的住宅群时,他们精神抖擞,看起来很高兴。最终,这对夫妇买下了一套郊区新开发楼盘的房子,而不是他们一直想要的城市里的老房子。她的智慧分享给其他的中介们,甚至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客户心口不一”。
当然,消费者不会故意歪曲他们想要的东西。相反,他们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偏好或很难清晰的表达出来。我的中介的成功,源于她非常擅长推测客户的心理,并且往往比客户自己更了解其偏好。
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人们更加认真的对非意识状态进行内省,从而更好的领会它们?如果人们可以完全表达他们的偏好,将会节省大量的时间。中介也不必领着客户在不同的小区间四处乱转,就能找到客户真正想要的房子。
或许,我那些心理学家朋友的方法并不无道理。如果人们越仔细、越善于分析的运用七分制来评价每所新房子、新车子或理想的伴侣,那么就越接近他们的偏好,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确定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许多富有智慧的人都推崇这种策略,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给科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的方法是,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其分成利弊两栏。在接下来三到四天时间的考虑中,我会把不同时间里突然想到的各种动机的简短提示,都记录在这两栏中,以支持或反对每种方法。当每个[理由]都被这样分别、相对的考虑过后,答案就摆在我的面前,我可以更好的、而不是草率的做出判断。
也有人认为利弊分析方法并不是很有用。更糟糕的是,当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担任柏林电影节的评委时,他发现这种方法有可能会遮掩他的真实感觉:
每次参加电影节时,我都会随身带一包新卡片,然后真实地记录下我对每部电影的看法。结果我发现,电影不再那么有趣,而且对它的分析反而变成了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问题,一场与时间、黑暗和自我审美情感的较量。我担心的是,当我对每部电影都进行全面评估时,我的整个价值观体系会受到冲击,而且我很快就发现,我再也不能轻易地说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哪部影片及其原因了。
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当他接到另一所大学的职位邀请而举棋不定时,也有类似的经历。这是一个很难取舍的决定,因为她现在的职位和将要去的职位都各有利弊。欧文·詹尼斯(Irving Janis)曾经写过一本书,忠告人们要做一份详细的“资产平衡表(balance sheets)”,列出每种选择的利弊(这与富兰克林的建议一样),所以她决定尝试一下。在她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所发生的一切:“这个表格我只进行了一半就说,‘哦,老天,进展太不顺利了!我总有办法使得利大于弊。’”
最后,我还要报告一下,我那些朋友运用七分制的详细清单,对每所看过的房子进行评估后,所发生的事情。他们真实的填完几所房子的评估清单后发现,对于喜欢的房子的类型及其原因,反而比之前更加困惑了。他们说:“最后我们扔掉了那份清单,跟着感觉走,寻找我们最喜欢的房子。”后来他们买下了一座非常不错的房子,并在那里快乐的生活了十五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内省并不总是有效果的,并且可能会误导人们的感觉。正如西奥多·罗斯克(Theodore Roethke)所说,“内省是使原有心理状态更为混乱的祸根。”
这是否意味着内省是无用功,最好应该避免呢?而且我们是否应该反对所有的纸上谈兵,并建议人们关注除自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呢?如果一位心理学家告诉人们不要内省,然后又说他不是这个意思,这实在令人费解。关键是要明白,内省并不能打开通向潜意识的奇幻之门,而是一个建构和推断的过程。一旦明白之后,问题就变成了建构过程什么时候可能会有用,什么时候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