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很想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回应?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
(2014-10-28 08:14:25)
标签:
杂谈 |
人们的虚构从何而来?假设有人让你去描述影响你日常情绪的主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应性潜意识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可是我们不能直接辨别这些影响。然而,这里有四种常见的信息类型可以用来编造一种解释:
l
l
l
l
或许尼斯贝特和威尔逊最基本的观点是,不管人们拥有多大的信息量,他们对自己回答的解释并不比同一文化中的陌生人更准确。这种可能性怎样才能变成真的呢?是不是从电话簿中随机抽取一个陌生人,也能和我们自己一样,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回应?当然,我们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大量“内在信息”是一种优势。假设我们是狂热的棒球迷,在每年的棒球季,我们的情绪都会随着自己喜爱的队伍的命运而波动。陌生人并不知道我们是棒球迷,政治迷每晚都会观看时政新闻,投标人经常会在易买网上进行拍卖,他怎么可能准确的知道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呢?
无可非议,我们比陌生人更了解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或许不能一直对我们的回应的原因造成准确的影响。根据上面列出的四条信息,陌生人只具备一条——共享的文化理论。事实上,我们还拥有共变信息,特质理论和个人知识,然而,这种阻碍能否成为一种优势呢?
首先,一些个人的知识并没有它看上去那么准确。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人们并不善于发现他们的回答和经历之间的相互变异性。有时,这种共变表现甚为明显,我们除了能发现它以外,什么都不能做,比如我们第一次吃了山核桃之后,马上就起了荨麻疹。在我们的回答中,通常会有很多先行词,很难分出哪一个才是原因。由于这种困难性,人们的相互变异性信念通常是他们共享理论的一个功能,而不是基于对自己行为的准确观察而做出的推论。例如,不管文化理论怎样努力,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不穿外套出门能增加患感冒的可能性。
此外,个人拥有的大量专属信息或许会令他们更难识别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而基于文化理论的陌生人或许会发现。例如,假设一名医学生刚学完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他快速的站了起来并感到头晕。这名学生或许会想:“噢,我最好去查一下血;我可能是糖尿病早期,它阻碍了我的血液循环。”一个完全不知道这个学生学过什么、想过什么的陌生人,可能会说:“她头晕是因为她站起来的太快了。”在这个例子中,陌生人或许是对的,这就说明了人们的内在信息(学生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可能导致不正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