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了解的含义
(2014-10-19 08:00:43)
标签:
杂谈 |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非意识人格特质,不仅仅是揭开蒙蔽我们想法的面纱,因为我们的观点一般是间接产生的。相反,我们是被迫对非意识人格特质做出基于经验的猜测。
可是,人们为什么最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概念与非意识人格是不一致的呢?难道并非看上去那样,有朝一日人们终会发现,他们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亨利·希金斯为什么最后没有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憎恶脏话、有教养、仁慈的绅士呢?人们为何能与真正的自己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爱到鼓励,偏好用过于乐观的眼光看自己,而很少仔细去看自己的缺点。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积极的自我评价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毕竟,认为自己比真实的自我更受欢迎、更外向、更友善,这样做没什么不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一旦发展出一种关于自我的意识理论——或许,是外显式家庭教育的结果——就很难再否定它。或许,我们更多地注意到意识理论而非潜意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发生频率。即使我们意识到这种不同步,也会很容易反驳其是例外。当管家皮尔斯太太向亨利·希金斯指出,就在那个早上,他说了骂人的话“去你的靴子,去你的黄油,去你的黑面包”,希金斯回应说,“哦,那个呀!只不过是押韵罢了,皮尔斯太太,对诗人来说,那是很自然的事。”一个说脏话的粗鲁之人,完全不会出现在他的自我叙事中,所以他很轻易反驳人们的指证,并自圆其说。
然而,我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意识概念系统发生紊乱。有很多次,我们可以很好地意识到我们的缺陷、能力和期望。例如,在选择职业时,求职者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知道自己的非意识人格是否能较好地适应律师、营销员或马戏团演员的生活。
相异的意识和非意识“自我”的不同步会造成什么后果,很少有研究涉及此方面。但约阿希姆·布伦斯坦的研究成果是少数例外。在一些研究中,他们分别运用主题统觉测验和自陈式问卷测量法,对人们的非意识成就动机(成就与权力需求)和理他动机进行了测量。结果跟之前的研究一致,他们发现,就平均值而言,人们的非意识动机与意识动机的相关性很弱。
但是,一些个体的非意识动机和意识动机确实有相关性,跟目标不一致的人相比,这类人能够呈现出较佳的精神状态。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学生刚开学的非意识和意识目标进行测量,并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跟踪测量。研究发现,随着新学期的开展,非意识与意识目标一致的学生,他们的精神状态提升很快;而两者不一致的学生,结果正好相反。如果一种意识理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适应性潜意识人格具有相关性,那么,发展这种潜意识理论对人们来说似乎是有利的。在了解该怎么做之前,除了适应性潜意识人格的本质方面,我们还需要看一下适应性潜意识的其他方面,这些方面通常会被人们忽略。譬如,人们是否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判断、行为的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