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的自我
(2014-10-17 08:30:04)
标签:
情感 |
独立于适应性潜意识人格外的意识自我,它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自我构念,研究人员作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它如何协助人们整合信息、解读模糊信息、引导人们行为,此项研究还探究了自我发挥的不同功能,它的情感内蕴,以及它的文化差异性。
然而,当谈到自我构念的意识程度或者非意识程度时,自我理论学家却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要想明确一些令人困惑的研究发现(例如,对预测行为的人格所做的内隐式与外隐式测量,在前面我们已探讨过),关注此方面是大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区分两个方面,一是存于适应性潜意识的自我概念的内容,一是构成自我的意识概念的内容。
丹·麦克亚当斯(Dan
在麦克亚当斯看来,生命故事与客观现实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需要一致。与其说,它们是以事实为基础,对客观历史所进行的叙述,倒不如说,它们是对人们生命的解读。然而,生命故事并非完全是人们编造出来的;有些人讲述的生命故事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完全不符合,这些人通常会被送进精神病院。一个好的生命故事由哪些方面组成,麦克亚当斯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它多少有些事实基础。
尽管生命故事对人格设定了一种建构性取向,但其他人还是质疑,这些故事在决定人们行为时会发挥多大影响力,或者只是事后诸葛亮。人格心理学家罗伯特·麦克雷(Robert
在本书第3章,我们探讨了有关意识角色的话题,而麦克雷的问题正好抓住话题的症结所在,例如,这是否就跟在电子游乐场玩耍的孩子一样,没有投币就转动赛车方向盘,且并未知道自己正观看的是该游戏的演示程序,而这一行为完全不受意识动机与目标(充当“代理机构”)的影响:有意识的动机与目标认为她控制着自己的行为,而实际上则不然。
当然,上述观点颇有些极端。就好比将意识比喻为总统罗纳德·里根式意识一样,显而易见,人们关于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的意识信念,扮演一种因果角色(虽然程度没他们想得那么深)。意识自我系统不完全是副现象;正如我们所见,关于依恋和动机的外显信念,会对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很多理论学家指出,针对人们应该或者可能会成为的那种人,他们所作出的意识建构是十分重要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孩子们会以他们对父母对道德观的看法为依据,从而发展自我理想,并将其作为超自我的一部分,而且,当人们面临道德困境,经受各种情感时,这种自我理想会对人们的最终选择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家也探讨过建构非传统性自我的重要性。人们会有三种自我构念:理想自我(例如,一位成功的律师),可能自我(例如,父母),现实自我(例如,流浪汉)。可能自我是自我期望和自我恐惧的意识构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些意识构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总之,当人们描述自我人格时,通常会陈述他们对自我的意识理论与构念,而这可能会与他们适应性潜意识中的特质与动机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