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看自己,别人看我们,结果一样吗?

(2014-10-16 08:30:55)
标签:

佛学

杂谈

假如我们有双重人格——非意识人格与意识人格,两者都会诱发独特行为——那么,别人是如何了解我们的,一想到这就很有趣。我们无意识的、无控制的行为会反映我们的内隐动机和特质(例如,我们对归属感的内隐需求),而可控制的、审慎的行为则会反映我们的外显动机,两行为都会使你给别人留下印象。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们似乎可以注意到他人适应性潜意识中显露的行为(例如,“吉姆说自己很害羞,但他却是个聚会狂”),果真如此的话,就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如理查德·罗素(Richard Russo)的书《正直的人》(Straight Man)中的一个人物所说,“事实上,我们从未真正了解过自己……每次都是事后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结婚、生子,会需要父母、同事、朋友,因为他们更了解我们。”

这一惊人结论也是有理论支撑的。首先,人格的自我评鉴,以及别人对你人格的评鉴,两者的相关度并不高。这种相关度,部分取决于你的人格特质;例如,关于你人格的外向程度,你与别人观点通常一致;但在其他人格特质上,你与他人的共识度不高(相关系数在0.4左右)。可见,苏西的亲和度、责任心如何,苏西的自我评鉴与朋友的评鉴,两者的相关性处于中等水平。

再者,对某个人的评鉴往往是,评鉴者之间的一致性,高于他们与被评鉴者的一致性。评鉴苏西是否有亲和力、责任心,简(Jane)、鲍勃(Bob)、山姆、德尼莎(Denisha) ,他们彼此之间对此的一致性,要高于他们与苏西的一致性。 

但是,谁更“准确”呢?是苏西更了解自己的亲和度,还是她朋友更了解呢?为了找到该问题的答案,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研究,来发现谁能更好地预测一个人的真实情况:是此人对人格的自我评鉴,抑或他人对此人的人格评鉴。例如,苏西见到刚认识的人时的紧张程度,我们想要预测出这一点,那么,苏西如何陈述自己的内向程度和亲和度,他朋友的看法呢,两者哪个更胜一筹呢?有证据表明,较之被评鉴者的自我陈述(苏西的自我评鉴),同龄人的陈述(苏西朋友的评鉴)能更好地预测被评鉴者的行为。正如一项研究发现,当谈到大学生见到新认识的人时,紧张程度和健谈程度如何,即使和这些大学生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对此的预测性也好过大学生本人。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要好于对自身行为的预测。当研究人员问被试学生,在校园慈善义卖活动中,他们是否愿意花钱买一束鲜花,学生们的预测都极度乐观;83%的学生说自己会买,但实际上只有43%。当问及其他学生购买鲜花的可能性时,学生们的预测结果却很准确;他们预测有56%,与实际数据43%更接近。在另一项研究中,被试预测,自己会将每次实验的平均所得2.44美元捐给慈善机构,而其他被试只会捐1.83美元。若再来一次,他们对别人的预测会更接近实际的预测数据,1.53美元。

人们为什么不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行为,原因之一是,他们“自命不凡”且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能做出符合道德的善举。原因之二是,人们会通过各种不同信息来预测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我们主要根据过去积累的经验(关于普通人的行为方式)去预测他人的行为,包括我们对人们可能遭遇的各种情境限制的预感(“或许,打算买花者,他们压根没有遇到一个卖花人”)。而在预测自身行为时,我们更多地根据有关自我人格(“我很乐于助人”)的“内部信息”。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有二:首先,仅依靠内部信息预测,容易忽略行为的情境限制,例如,他们不会遇到卖花人的这种可能性;其次,正如我们所见,人们的内部信息不能完全概括他们的人格,所以并不完全准确。

然而,自己与他人,谁能更好地评鉴我们的人格,为了找出这个答案,仅凭知道谁的评鉴更准确,这并没有多大意义。关于苏西的人格,苏西自己和朋友或许持不同的看法,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或许都“正确”。她朋友可能更倾向于苏西行为中揭示出的适应性潜意识,尤其是她意识未察觉到、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例如,初见刚认识的人时,苏西会有多么坐立不安并频频摆弄头发呢。另外,在一种新的社会环境中,她的紧张程度如何,她可能会根据这种一般理论来预测自我行为。

在预测苏西的无意识的、未察觉到的未来行为时,苏西的朋友或许更准确,比如,初次见面时,她的紧张程度看起来如何。但是,在预测苏西意识内的、更审慎的行为时,苏西的自我观点更准确,比如,她是否决定去相亲。苏西拥有一个建构的自我,与她的适应性潜意识或许不同步,但依然能够预测出她意识可察觉、可控制的行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建构的自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