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双重动机与目标

(2014-10-15 08:30:35)
标签:

佛学

杂谈

如果你要设定一些重大人生目标,那么,亲密关系、成功(例如,拥有事业)、权利必定名列前三。人格心理学对这三;类动机的研究历来已久;确实,当时的心理学家,诸如默里·亨利(H.A.Murray)和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他们都认为,人类对归属感、成就和权力的需求层次属于人格的范畴。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些动机是适应性潜意识人格的重要部分。默里和麦克利兰假设,人们不需要意识到这些基本动机,但它们必须是可直接测量的。他们主张采用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简称TAT),即让被试看着标准图案编故事,这些现编故事可以解密他们对归属感、成就、权力的需求大小。

为了测量动机,其他研究人员编制了一套外显的自陈式问卷,假设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并可以自由表述。争议随之而来,争议的焦点在于:在测量动机时,主题统觉测验与自陈式问卷测量,哪个效度最大。在我看来,两种测量方法都是有效的,只是探究的动机层次不同:一个针对适应性潜意识层面的动机,一个针对人们意识解读系统内的动机。

在一篇备受瞩目的文献述评中,戴维·麦克利兰和同伴论述了他们的观点。首先,他们指出,自陈式问卷测量和主题统觉测验之间是毫无关联的。如果在自陈式问卷测量中,莎拉(Sarah)说自己对归属感的需求最高,但其实我们也知道,主题统觉测验的结果并不能显示莎拉所陈述的、非意识的归属感的需求层次。其次,他们认为,两种方法都是测量动机的有效方法,只是测量的动机类型不同。主题统觉测验主要用来测量内隐动机,而外显的、自陈式问卷主要测量自我归因动机。

内隐动机生成于童年时期,之后逐渐变成自动的、非意识的需求。自我归因动机是指人们对于意识需求的想法,不同于非意识需求。麦克利兰陈述了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采用主题统觉测验和自陈式问卷对人们的归属感需求进行测量。根据主题统觉测验对人们的归属感需求的测量,可以预测出,在连续几天被不间断的“叮铃铃”电话铃声烦扰之后,人们是否还会和他人交谈,而自陈式问卷测量却没有此功能。自陈式问卷对归属感需求的测量,可以更好地预测较审慎的行为反应,例如,单独行为与合作行为(例如,参观博物馆),人们会如何作选择。依我们看来,不论是适应性潜意识,还是意识解读系统,各自都有一系列的需求和动机,从而对人的各种行为产生影响。

非意识动机与意识动机相分离,可能类似于之前探讨的,非意识依恋模式与意识依恋模式的相分离。此特征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动机,譬如依赖需求(与他人进行沟通、互动的欲望)。研究人员已发展出一些测量依赖需求的工具,有些是外显的自陈式问卷,有些是内隐的投射测验。两种测量工具的相关性中等,且倾向于预测各种不同行为。此外,很显然,在外显的、有意识的依赖测量中,女性评分较高;而在非意识的依赖测量中,男性的评分则较高。依赖的间接测量似乎想探究非意识动机,而自陈式问卷测量则想找出,意识层面的自我归因动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