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attachment)的运作模式
(2014-10-14 08:30:57)
标签:
育儿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就过去人际关系产生的潜意识影响而言,有关依恋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又一个证据。一开始,该研究结果主要专注于,婴儿对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的内部运作模式,通过观察实验室(即所谓的陌生情境法)被试婴儿对其父母及陌生人的反应,就可以测量出这种依恋关系。请父母离开房间几分钟后再返回来,然后观察婴儿对这种分-合作何反应。从婴儿的反应看来,研究者将婴儿的依恋运作模式划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或者焦虑矛盾型。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婴儿,当父母离开房间,他们会很悲伤,而等父母返回,他们又会寻求抚慰。父母对自己孩子的需求很敏感,有求必应。具有回避型依恋运作模式的婴儿,他们的父母通常会拒绝孩子的亲密需求,在实验中,当父母离开后,他们不会悲伤,父母返回后,他们也不会寻求安慰。具有焦虑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对孩子通常处于两个极端,有时漠不关心,有时过度亲密,这类型的婴儿担心其他人不能回应自己的亲密需求,所以在实验室里,他们紧盯着父母,生怕他们离开。最近,研究者把第四种依恋模式称为“紊乱型”。该类型的婴儿,他们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例如,当父母离开时会放声大哭;可是,当父母返回来时又不理睬。一些研究者认为,拥有紊乱型依恋模式的婴儿,他们的父母很可能是受压抑或受忽视的人。
研究人员假设,将这四种依恋模式内化,并用来引导人们如何回应父母以及父母以外的人。研究人员做过一项实验,在一个儿童2岁时,评量其属于哪种依恋模式,然后在其10到11岁时,观察其在夏令营中的行为。与具有回避型或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的儿童相比,在夏令营中,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儿童更愿意和同龄人在一起。
近年来,研究者对成年人的依恋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人们在看待重要的过去关系时,会采用习惯性的方式,例如,与父母的关系,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在当前关系中的行为,尤其在与恋人的关系中。评量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其中一个办法就是,让被试讲述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感觉,假设他们能轻易获取并讲出这种感觉。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出关于成年人的三种依恋类型的描述,然后让被试选出最符合自己的哪一项。例如,你选了其中一项,你成年后的爱情关系就归为焦虑矛盾型的范畴:“我觉得其他人不愿意和我很亲密。我经常担心我的另一半不是真的爱我,或者不想和我在一起生活,我想和他/她完全融为一体,这个想法有时会把他们吓跑。”
测量成年人依恋类型的另外一种方法是成人依恋访谈(
谈到这里,一切已变得相当明了:有两种测量成人依恋模式的方法(自陈式问卷和成人依恋访谈),这两种方法的效果都不错,因为他们都能预测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社会行为。唯一的缺陷在于,两种方法的关联性不太好,如果希望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相一致,这种比率或许只比随机猜测高一点。
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是因为,目前技术只能通过测量来区分不同的依恋模式。例如,成人依恋访谈主要关注人们对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而自陈式问卷测量法则侧重于,人们对当前恋爱关系的看法。然而,在该领域的多数研究者看来,人们对亲子关系的记忆,以及对恋爱关系的看法,都会受到同一内部依恋模式的影响,因此,这两种方法应该有关联性。
或许,成人依恋访谈想探究的是,已属适应性潜意识的依恋的惯常性层面,而自陈式问卷想找出的是,人们对自己的依恋关系的意识信念。为何情况会变成这样?难道我们的心智系统是分离的,就连对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例如,内部依恋模式)也有不同的定义?或许,不只是在心理依恋方面,在人格其他方面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