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模式:惯常性接近(Scanning pattrens:chronic accessibility)
(2014-10-12 12:48:56)
标签:
佛学杂谈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用适应性潜意识辨别信息的一项标准是可接近性,换言之,就是某类型或构的“活力”程度。以夏洛特(Charlotte)和西蒙(
大量实验证明,这些“扫描模式”使人们得以快速而高效地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筛选。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被试观看描述另一个人的24个句子,让你快速地念出来,平均两秒一个句子。假设你是其中一个被试;你正在读某一句,例如“他承认了错误”,大屏幕上却显示着另一句,例如“他从朋友钱包里偷钱”。你可能接收到超载的信息量,发现脑海中很难盛下所有信息,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清楚地形容此人。
除非存在另外一种情形:你拥有一个非意识的扫描模式,帮助你系统整理各方信息。早期一项研究发现,一些被试总是很习惯地接近“诚实”的类型。换言之,诚实是他们评价他人的首要特质。而对于其余的被试而言,诚实并非他们的惯常性接近类型;通常上,他们也不是以诚实作为评价他人的第一特质。在这项实验中,习惯接近“诚实”类型的被试觉得,很容易就能读完这些句子,并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因为这些句子的内容大都与诚实有关,处理这些句子也会有心理准备。反观不习惯接近“诚实”类型的被试,他们更可能觉得,接收到信息量超负荷,某人很难给自己留下某种印象,而且,连当时读过的句子几乎都不记得了。看上去似乎是,我们越习惯接近哪种类型,我们对此方面信息就越敏感。而且,这种惯常性接近的产生速度极快,意识通常察觉不到。
然而,人们如何在第一时间习惯性接近某种类型(例如诚实)呢?乔治·凯勒指出,人们会发展出各种构念,以便对周围环境进行理解、预测。根据生活背景和教育经历的不同,人们会形成各自固定而独特的世界观。一些人或许认为,诚实的构念对自己有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友善的构念更有用处。见到新朋友时,我们更可能习惯性接近某种特定类型的构念,例如我们对重要人物的既存印象,并将其运用到对新接触者的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