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适应性潜意识人格

(2014-10-11 08:14:26)
标签:

情感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适应性潜意识能够运用稳定、具有典型特征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做出回应,因此它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用神经病学家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的话来说:“人类拥有如此惊人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这要归功于人类意识难以察觉、且很难随意控制的“无意识自我”的存在。”

潜意识的“假设”判断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沃尔特·米歇尔和同伴认为,人们拥有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项,以决定他们回应社会世界的方式。他们认为,影响行为的“人格中介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编码(人们对自我、他人、社会情境的解读);对自我与社会世界的期望;情感与情绪;目标与价值;能力与自我调控计划。简言之,他们认为,人们会把自己设想成各种不同的角色,以决定他们对某特定情境的回应方式;例如,“如果我认为自己被忽视,我会很生气并想反击。”

在米歇尔的认知-情感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带有适应性潜意识的特征。仔细想一下,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些编码呢?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人们陈述对其的解释或说明。如果人们发现自己被某人冷落,就会采用独特的方式回应对方,为了测量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编写一个问卷,让人们回答类似的问题:

假设你发现,在过去的几周内,老板都不太注意到你。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疏忽的?从下面选出最符合你的一项:

a)他/她对我的能力很有信心。

b)他/她对我的能力缺乏信心。

c)他/她太忙了——而这与我毫无关系。

人们对于类似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揭示人们意识信念系统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然而,他们认为自己被忽视时所处的真实情境是什么样的,他们的适应性潜意识是如何理解这个真实情境的,他们给出的答案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两点。回想一下适应性潜意识的一个基本特性,即人们无法察觉到,它如何对信息进行筛选、解读和评估。因此,让人们陈述他们的非意识反应,这是毫无意义的;也许,人们也不清楚他们的反应。

    或者,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尝试推断适应性潜意识的“如果-那么”模式。尽管实践起来一点也不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不通过人的意识解释系统,而是直接进行非意识编码。米歇尔和同伴就运用过这种观察法。在一次研究中,他们对夏令营里的孩子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系统化观察,并仔细留意了孩子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通过观察,他们能够发现一些“独特行为特征”,借此来推论孩子们的“如果-那么”的心理解读模式。举个例子,他们对这些孩子在五种情境下的言辞攻击性进行了观察:当同伴逼近自己、当被同伴戏弄、当被大人赞美、当被大人警告、当被大人责罚。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孩子被大人警告后会变得极具攻击性,但在其他四种情境下却相对好点。也有一些孩子在同伴逼近后会变得具有攻击性,而在另外四种情境下,情绪却比较平静。久而久之,每个孩子都会形成固定的“行为特征”;这似乎能反映出,孩子们会使用特有的方式去解读不同的情境。

尽管此次研究的结果非常明了——甚至是很明显的——但它与多数人格心理学家对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形成鲜明对比。若是特质论的研究者,他们会让被试填写一份标准问卷,并依据攻击性特征对被试一一归类。他们会假设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以此来预测他们的行为,而不论当时身处何种情境。但是,显而易见,特质论的研究方法这此方面用处不大,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以下事实:(1)孩子的攻击性取决于他们解读情境的方式(比如,他们发现该情境具有危险性);(2)每个孩子解读情境的方式不是完全相同的;(3)孩子们对情境的解读会随着时间形成固定模式;(4)孩子们是通过适应性潜意识去解读情境。如果能把这些方面也考虑到,我们就能很好地预测孩子们的行为——总比只填写问卷,然后根据单一特质为每个人评分要好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