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种人格:适应性潜意识与意识的自我

(2014-10-10 08:11:15)
标签:

佛学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我的核心观点是,人格存在于两个地方:适应性潜意识与意识建构的自我。适应性潜意识正好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包括用来解读社会环境的一些独特的方式,以及引导人们行为的稳定动机。运用一些间接方法(例如,非自陈式问卷),可以测量这些性情(disposition)和动机,它们植根于童年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遗传的影响,并且很难发生改变。

但是,意识自我也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由于人们无法直接探触自己的非意识特质和动机,所以必须通过其他渠道建构一个意识自我,包括个人经历、可能自我、外显动机、自我理论以及关于感觉和行为诱因的信念。就像琼·迪迪翁所说的那样,“我们给自己讲故事,是为了活下去。”

令人不解的是,两种自我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意识建构的自我与非意识自我并不相符。这就表示,通过两种人格就可以预测人们的不同行为。适应性潜意识更有可能对人们失控、内隐的反应产生影响,然而,建构的自我更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慎重、外显的反应。举个例子,在工作中与同事意见不一致时,是否要和对方来一番争论,对于这件事,你下意识的快速决定可能会受到非意识需求的控制,即对权力和归属感的需求。是否要邀请同事共进晚餐,对此做出的审慎决定更有可能受到意识层面的自我归因动机的控制。

由于人们不能直观他们的非意识特质,所以必须尝试采用间接手段来推断特质,例如,担任自己行为的良好观察者(比如,观察自己与同事的争吵频率)。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多重要呢?它肯定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拥有一些积极幻想也是有益身心的;然而,通常意义上讲,对适应性潜意识的本质做出准确推断,对我们会更有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