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知道自己是谁
(2014-10-06 08:05:39)
标签:
情感 |
分类: 段鑫星译著 |
我们最大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
——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H.F.Amiel),《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的私人日记
——琼·迪迪翁(Joan
在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Pygmalion)中,亨利·希金斯(Henry
希金斯为何对自己的人格如此茫然无知呢?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也许是罪魁祸首:自视为有修养的英国绅士,而不是揽镜自照看清真实的自我,这样也许能使他免遭巨大的精神性痛苦。
然而,或许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解释。多数人的惯常性特质、品质、气质,都属于适应性潜意识的范畴,人们无法直接探触。结果,人们只好通过其他渠道来建构自我人格理论,例如,从父母、文化那里学到的,当然还有,源自崇拜者的评价。与其说,这种理论建构受到压抑理论和逃避焦虑的欲求驱使,倒不如说,纯粹是受到自我连续叙事(不能直接探触非意识人格)的建构需求驱使。就像亨利·希金斯一样,通常上,人们所建构的自我叙事,与他们的非意识特质与能力并不完全相符。
这令人很讶异,因为他们想了解自身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人格核心。
“我真的是一个诚实的人吗?”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具备哪些条件?”
“我能做个好父母吗?”
这是人们自问“我是谁”时最想知道的那个“自我”;这是德尔菲的希腊神谕告诫人们要弄明白的那个“自我”;这是在莎士比亚看来,我们所有人都该信守的那个“自我”。
然而,如果考虑到,适应性潜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两者对于回应社会世界(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