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章  知道自己是谁

(2014-10-06 08:05:39)
标签:

情感

分类: 段鑫星译著

我们最大的幻觉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个人。

——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H.F.Amiel),《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尔的私人日记 》(The Private Journal of Henri Frédéric Amiel1889

 

  我们给自己编故事,只是为了更安心地生活……尤其当我们是作家,一方面,我们捡拾支离破碎的记忆,编织人生的叙事脉络;另一方面,我们会用习得“观念”来定格人生的真实体验,正是靠着这两方面,我们才有勇气活下去。

——琼·迪迪翁(Joan Didion),《白色纪念册》(The White Album1979

    

在萧伯纳的剧作《卖花女》(Pygmalion)中,亨利·希金斯(Henry Higgins)成功地将粗鄙的卖花女伊莱莎(Eliza),改造成一位优雅的淑女——然而,对他自身可憎的人格,却未做出任何改变。希金斯自视为温文尔雅、正直开明、有内涵的英国绅士,他的一切举动都会受人尊敬,但他从未发现,他也是有粗暴、歧视女性、控制欲很强、过分挑剔的一面。所以,当管家皮尔斯(Pearce)太太对他口出恶言,用他的睡袍当餐巾使用,并把满满一锅粥打翻在干净的桌布上时,希金斯大为不解。他对朋友皮克林上校(Colonel Pickering)说:“你看,皮克林,那个女人对我意见颇多。此刻,我对自己都开始缺乏自信,感觉跟其他男人不一样,自己似乎从未真正成熟、成功。而且,她还坚持认为,我是一个武断、傲慢、专横的人。我不知道为何会这样。”1

希金斯为何对自己的人格如此茫然无知呢?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也许是罪魁祸首:自视为有修养的英国绅士,而不是揽镜自照看清真实的自我,这样也许能使他免遭巨大的精神性痛苦。

然而,或许还有另外一个简单的解释。多数人的惯常性特质、品质、气质,都属于适应性潜意识的范畴,人们无法直接探触。结果,人们只好通过其他渠道来建构自我人格理论,例如,从父母、文化那里学到的,当然还有,源自崇拜者的评价。与其说,这种理论建构受到压抑理论和逃避焦虑的欲求驱使,倒不如说,纯粹是受到自我连续叙事(不能直接探触非意识人格)的建构需求驱使。就像亨利·希金斯一样,通常上,人们所建构的自我叙事,与他们的非意识特质与能力并不完全相符。

这令人很讶异,因为他们想了解自身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人格核心。

“我真的是一个诚实的人吗?”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我具备哪些条件?”

“我能做个好父母吗?

这是人们自问“我是谁”时最想知道的那个“自我”;这是德尔菲的希腊神谕告诫人们要弄明白的那个“自我”;这是在莎士比亚看来,我们所有人都该信守的那个“自我”。

然而,如果考虑到,适应性潜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两者对于回应社会世界(social world)都有固定模式时,我们就会明白,单讲“自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一直以来,这种差异都受到心理学领域中人格理论的普遍忽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