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2014-10-07 08:24:10)分类: 段鑫星译著 |
人格心理学家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人格特质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很少有问题能像它那样:广受瞩目,而且饱受争议。人格心理学的领域是相互矛盾的研究取向的集合体,它们质疑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是否存在决定人行为的单一核心自我?若是这样,那这个单一核心自我是什么,我们如何测量它?
我们可以想一想关于主要人格研究取向的这些概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如何处理他们的压抑内驱力,例如性冲动和攻击冲动。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交战、妥协、休战,对“我们是谁”做出了界定。对于人格,只有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潜意识是塑造人之重要性的主要研究取向。行为主义与精神动力学派截然相反,该学派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预测的是人的行为,那为何还要探视人的内心?尽管行为学派的人数日渐减少,但仍有不少行为学家,只关注决定行为的外部客观环境,而不是内部心理构念。
精神动力学派的推动力是现象学研究,现象学研究认为,要想理解人们为何会做出或此或彼的行为,我们必须透过他们的双眼看世界,检视他们对自我的独特构念,以及在社会世界中发现的意义。很多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研究取向运用到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中,自我概念是人们关于“我是谁”的各种信念的集合。在很大程度上,研究人员认为,尽管他们的研究取向通常会避开有关意识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会意识到自我构念。
近些年来,人格研究的主流方向是特质论,该理论试图对人们共有的某些基本人格特质进行独立研究。特质论的研究取向很少涉及有关人格特质起因的理论,更多地是关于人格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通过人格测试,人们可以了解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质。经过复杂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五大人格特质:外倾性(extraversion)、情绪稳定性(emotional)、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开放性(openness
与上述研究取向相比,后现代主义学派认为,根本不存在单一、连贯的人格或自我。他们认为,在当代错综复杂的社会中,人们会遭遇矛盾冲突的多重影响,使得我们很难拥有单一、连贯的自我。在他们看来,或许,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文化、角色扮演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所以,试图对人们拥有的一系列核心特质进行测量、定义,这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