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备备黄
备备黄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79,221
  • 关注人气:1,5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孩子的‘自私’表示尊重

(2020-03-30 07:30:14)
标签:

杂谈

育儿

教育

分类: 育儿
我对孩子的‘自私’表示尊重


     我是地道的宅民,最不理解整天想着往外跑的人是怎样的心态。每天出门上班还不累吗?周末还要逛,想想都累。为啥就喜欢宅家?家是唯一属于你的私密空间。不为闲事忙碌,才有时间思考。特别喜欢一个人宅家,安静,平和,这种心态是宅民的追求。

  ‘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如是所愿,如是作为,人生苦短,追求什么样的意义呢?随心最好。

     老黄这头牛,周六一歇下来就想出门。如今抗疫期间,更要约束好自己,于是被我当即劝住。周日终于还是扛不住了,非要出去喝咖啡。猪油蒙了心的,家里咖啡,茶,应有尽有,不比外面卖的高档。此乃出门之借口,我又故技重施想要制止他。哪里有约束哪有就有反抗,硬杠上跟我吵,搞得自己还挺委屈,真是无理可讲。

     越想越不服气,怎么也要拉个支持者,想当然地结集一个正义小团体。我问儿子,“你爹真自私,他出门若中标,我们也会跟着倒霉。你说我不让他出门,错吗?你说我们两个谁比较自私?”

    儿子想都不想随口说,“当然是他啦。”竟然还不忘自我检讨,“但是,我们家最自私的还是我。”促狭的笑容带出一丝自嘲。可见在他心里这虽然是个毛病,但又瑕不掩瑜,并不是难以启齿的缺点。

    我大笑,嗯,孺子可教也。既然知道谬之所在,当要克服之。承认自私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是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的基础,有了认识才能不断调整心态,纠正行为。其实,儿子还是比较在意我们二人情绪,既然是讨好型人格,也算不得彻底的自私。

     一次,小子洗澡弄得门外满地水,害我滑倒摔跤,自己觉得罪不可赦,跑屋里关门趴床上哭,能说他自私冷漠?有时,遇上他觉得好吃的东西会硬往我嘴里塞,不吃不行。当然他还不懂’汝之糖蜜我之毒药‘的道理,强迫分享是种罪。

    说到’分享‘这件事, 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同人理解感受会不一样。我小时,就很享受跟同伴分享。记得那时,我家祖奶奶还在世。儿女们孝顺,她房间里最多美食。我常悄悄偷了来,拿出去跟小伙伴分享。祖奶奶发现后异常气愤,每次都追得我满院子跑。怎奈拄拐棍的耄耋老人腿脚慢,她总追不到我。

    ‘驴’虽然是我嫡亲的儿子,但他完全跟我性格不同,应该是像他爹。以往我们没少给他买玩具,堆起来好几大箱。现在他大了,玩具都成了摆设,再没见他拿出来玩。我跟他说,收拾收拾拿给弟妹玩。但小子大声反对,他说宁肯拿去卖掉。

     有人能从分享或者赠与中获得快乐和成就,甚至是优越感。但也有孩子领地意识和物权归属意识非常强,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绝不许别的孩子碰,更不可能送给别人。这些观念其实没有对错,不分好坏,更不该道德绑架。既然有物权法,就说明物权的合法性。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拥有者必定有处置权。

     自私乃人之本性,人类确实有很多与生俱来得劣根性,这也是人类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是约束劣根性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教育收敛了人性自私,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只有你自己。要讲诚信,增和睦。

     自私不好,但也有它积极得作用, 自私图利,利字当头,其必效力,自然会有作为。《国富论》中不是说过,“一个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要大。”市场上看不见的动力恰恰来自人类一心利己,不断地提高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自私并不等同于贪念,不是损人利己。自私也不是什么大罪恶,自私是千百年来人类道德范畴里面的一个略带贬意的界定概念。

      太过强调无私,心理也容易扭曲生病,毕竟,压抑本性。超出本性的奉献有时候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和心态。比如,先不说孩子,妈妈们的表现最明显。一个太过无私的妈妈,必定操劳,操心,事必躬亲,累吗,当然。

   人的精力实在有限,在疲累的时候情绪很容易崩溃,这也是很多妈妈的问题所在。拼死累活,还得不到响应和理解,找不到幸福感。这也是妈妈们为何常崩溃地对孩子又吼又骂,事后又后悔不已的原因。何不自私些?当你学会放手,你会感受到,你为孩子所做的越少,他们越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更容易同理同情,更会了解感恩的实质。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还会自私吗?

    当然,太过自私确实是不被喜欢的一种特质,这就是所谓的合理不合情。如何帮助孩子适可而止,改变自私的作为?纠正过于自私,最重要还是‘榜样的力量’,人类就是'Monkey see, monkey do.', 有样学样。最喜欢跟着做,最怕示范作用。比如,疫情下囤厕纸这件事,虽然不是必需,你买了我不买就好像有什么事还没做,难免心慌。一件事情看多了自己就有做同样事情的冲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