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2022-03-28 20:57:28)
今天一共上了三节课,其中对家庭作业进行了批改,包括计算题和大作业本两项内容,另外对简便方法进行批改,其中有一道题诸如0.74÷(71÷74/100)这个题目有简便方法,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做的比较少,并且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解时,采用了先进行连除问题简便计算的形式,让学生看到1000÷25÷4可以写成1000除以后两个数的积的形式,那么同样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的形式可以写成连除的形式,这样再把乘法都改变为乘法,继续利用乘法的交换律进行计算就可以。看到两种形式的相互转变,而不是单一的靠老师来解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有法可依,更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知中不断地超越自己,无疑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在今天的家庭作业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图画的不细心,一些应该用直尺画的线没有用直尺,一些曲线画成了直线,还有些等腰的画成了非等腰,在计算中,一些学生用了一种简单粗暴的综合算式来进行,再者学生的书写缺乏条理性,没有加上序号或者小标题,也许正是由于无序的书写才会造成学生解题思路的混乱。针对此种情况,我向学生指出,画图与书写中的问题,并指出学生做作业时的不认真状态,少留作业并不能让学生更认真的情况。在计算题中出现的如10*8/9,10*1/9,如果直接算更简单,如果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只会使计算更加繁琐,而简便计算是为了使计算简便,而不是为了使计算变成复杂无比,这样的题目无疑是无效的更是有害的。同时,对于小组长的不负责情况进行了批评指正,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作为老师是看得到,检查得到的。对于学生中的不批改情况进行指出。总之,通过以上种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同时知道如何改进,更看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老师都了如指掌。你是否用心与用力,别人都知道,不但你自己知道,老师也知道。
接下来的上课环节,第一节课,我让学生对于解决问题进行了解题思路的交流与展示,在交流过程中,对于解决问题中的关键点进行了重点说明,当然,对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交流些什么,老师应该指出其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这样的指导也许更利于学生交流,找到问题的矛盾点,比如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用的涂料的千克数,再比如用高增加的侧面积除以增加的高求的是底面周长,为什么要求直径与半径,再求底面积乘高。再小组同学交流后,我指出:组长交流的题目是指定的,组长应该找人帮助分工,进行题目的交流,而不是自己分工,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每道题解题思路的探究与交流。
第二节课,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做题,而是先与学生交流两种题目,一种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关系,一种是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高的关系,一种是等体积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的关系。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圆柱和圆柱有两个相等的量,那么另外一个量之间就会存在着倍比关系。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让学生知道底面积就扩大了4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那么圆柱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用底面积的变化乘高的变化,结果就是积的变化,另外再举出不同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要想知道体积的变化,就必须得根据体积的公式,弄清底面积的变化和高的变化,才能弄清体积的变化,再接下来让学生弄清圆锥体积的变化仍然只和底面积和高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思考这种问题时要从公式出发去思考两个量的变化,引起体积怎样变化,而不能仅仅依据题目中给出的量的变化来进行直接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看体积如何变,要看底面积和高如何变,用两个变化相乘就是体积的变化情况。这样的两个训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困惑与不知如何下手,也让我通过问题的探究在不知不觉中指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和为什么如此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的研究,无疑对于学生在思考的困惑中走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的第三节课,我让学生独立完成了一张试题,基础题更多一些。在做完后,我只讲解了全部判断题,一道选择题和两道解决问题,判断题是学生的短板,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错误与正确的,从而也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任意而为的心理状态,在选择题中,让学生看到两种不同的方法所围成的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是不同的。在第四题时,我通过画图让学生
看到把沙子铺在道路上铺成了长方体,而道宽就是长方体沙子的宽,厚就是长方体的高,用宽乘高求的是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说是右侧面的面积,再用沙子的体积除以横截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的长。最后一题,先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一个墙角,让学生看到两面墙之间是一个直角,那么直角是一个圆的四分之一,那么堆在这的沙堆的体积也就是整个圆锥体积的四分之一,再让学生看到弧AB的长度就是四分之一底面周长,继而先乘四求出底面周长再求直径半径底面积,再求出整圆锥的体积,再乘四分之一就是这个沙堆实际的体积,再乘2000求出沙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再换算成吨即可。
总之,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让我体验到有张有弛的重要性。再者,小杨同学的不作为现象还需要不断地关注,让她不成为边缘人,再者,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拖延现象,向学生提出,当你老师讲题而你没有做到那里的时候,你的感觉应该是如何的,一些学生让效率低,这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你没有机会证明你能做到,你能正确的分析题意,你也许能正确的解答,这种证明自己能行的机会没有抓住。
总之,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与你一起走。深入学生之中,想他们之所想,让他们无所逃遁,才能既教书又育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