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365回归学习的初衷(2025.06.10)
(2025-06-10 18:02:44)
标签:
365 |
终于进入期末阶段了。我们的课程都是以论文或者考查为主,所以从这一周开始就进入了期末考核阶段。今天上午的四节硕士公外课是最早进入期末考核阶段的。这周硕士公外都是课堂随堂测试,下周是最后的展示课。
上周布置课堂测试的时候,就不断有学生问测试的题型是什么,这样方便期末复习。因为在测试中,题目说明本身就是考点,所以我不能告诉学生们具体的题型。我只和孩子们说,把
这个学期学过的四篇课文,U校园上的生词都背会。然后把四篇课文学会,熟练到随便从任何一篇课文中抽出一句话都能知道意思是什么就行了。
学生们通过层层考试上来,已经熟悉了应试,总是要把考点、题型、范围都知道,心里才踏实。而偏偏忘了学习的初衷——学会知识和技能,提高相应的能力。而且通过大学的学习,还养成了对于一些课程平时不想怎么学,只想在期末考老师划范围等形式进行突击式复习。硕士公外不是他们的主体课程,我们也不想用考试故意难为学生。但既然上课了,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英语的应用能力能有所提高,而不是为了一个成绩和学分混36学时。
所以,在整个半年的课程中,通过产出导向法,并融入大预言模型人工智能的应用,就是希望带领孩子们实际应用英语,在应用中提高能力。这样平时的活动和过程性评价非常重要,每个阶段、每个活动都是精心设计的,最终的课程成绩也是累加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对学习的观念有一定的改观。
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尽管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我们教学的目的,尽管在平时上课时,重点的内容练了又练,但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完全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这在期末测试中就能看出来,总是有那么一些学生,课堂上反复重复的单词,反复练习的练习,在考试中他们就像完全没有学过一样。每次在考试时,都有学生会问我一个题目说明中的单词是什么意思。但那个单词在课堂上可能反复重复过几十次了。这类学生,想让他们记住一个新单词真是比登天还难。
我知道,仅仅通过公外这样的课程,就想改变学生们十几年养成的学习和应试习惯,几乎是不现实的。但老师们的工作不就包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吗?总会有一些孩子们能够在这半年的学习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