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五,我们东北叫“破五”,这天迎财神,也捏饺子。一说到饺子,就想到现在网上关于北方过节的偏见。因为短视频的传播,很多人为了搏流量打信息差,什么视频都愿意拍。最早是说东北人家吃饺子,是把煮好的饺子都倒在桌子上,然后就那样吃了。那段时间真是铺天盖地都是这样的视频。
第二波是说北方不论过什么节,都是吃饺子,南方人到北方朋友家里,每天吃饺子都吃吐了。北方人对饺子确实比较偏爱,也有很多关于饺子的俗语谚语,比如“还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上车饺子下车面”“初一饺子初二面”“头伏饺子二伏面”等等。但就算是再多的说法,也没有只要过节就吃饺子的说法和习俗。
从广义的北方来看,确实是大部分地区都以面食为主。所以可以看到这些习语中反映的也都是各种面食:饺子、包子、馄饨、面条、馒头、花卷、春饼、大饼……但如果具体到我们东北来说,除了各种北方面食,大部分人家在以前穷的时候多以高粱米、玉米为主食,现在大部分都是以我们东北的优质水稻,也就是大米为主食。
我上学比较晚,19岁才上大学离开家。从上大学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自己成家后,几乎一直吃面食,因为学校食堂里的大米饭真的不好吃。最近看很多南方人到东北旅行,吃了东北大米后才知道自己以前吃的大米有多难吃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因为家里有叔叔伯伯在南方安家工作,每次到东北来,都会往回背大米。
虽然短视频的传播一开始会带来一些混乱,但随着大家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也在自动纠偏。而且也是这几年国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从最开始的惊讶、不理解,到最后也也渐渐接受了各地风俗的差异。虽然网上看着,好像大家还在因为一些差异争论不休,其实也都是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博眼球的一些夸张手法,现实中大家也慢慢理解见怪不怪了。
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接受差异,不会把和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都看做“异端”,除之而后快。究其原因,是我们的疆土足够大,天赋足够强,可以让各种不同和平共处。而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人们只能你死我活。即便现在已经可以用科技手段解决很多资源问题,但成百上千年形成的思维定式,有极强的滞后性,想要改变需要大破大立。
无论如何,即便是大年初五,我们也不仅仅吃饺子,每家每户的餐桌都是丰盛有余的。开门迎财神,希望这海清河晏、国泰民安、开放包容、和而不同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