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时间,慢悠悠地读完了这本书。中间玩儿的时间还是有点儿多,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紧张。但也许就是自己和成功人士之间的差距吧,好在已经开始读起来了,明天再继续加快速度,确实有太多书没读了。
在给学生们上教学设计这门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两次上台说课的机会。在说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立是首要的一个环节。这里的教学目标是指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依据国家最新的课程标准,我们是指导学生用四项核心素养进行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具体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们通常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达。这也是在说课过程中,我和学生们强调得最多的一项内容。
在本书中,教学目标还没有提到四项核心素养,但是从另外一种方式——三层目标——来代替原有的“三维目标”。我认为这个角度非常具有创新性,它让老师们能够真正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更有效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老师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都会感觉难以找到落地的抓手。而“三层目标”,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三层,更具体也更具检测性,为老师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抓手,同时也更加能够体现以学生学情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我的学生们在写说课稿的时候,经常是将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等等项目进行简单地罗列,甚至经常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写得非常简略,还有的时候根本没有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这反映了学生们完全没有理解说课或者教师备课为什么要有这些内容,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我在给出点评的时候,会告诉学生们,备课时,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一定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这些分析是我们确立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行情况分析清楚得当,我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目标,也才能分析出教学的重难点,以及运用何种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来进行有效教学。
在本书中,作者也在确立三层目标中,强调了背后的底层逻辑——一切从学情出发。只有详细分析教材,盘点知识,分析学情,事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特点、思维特点,预估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才能据此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而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才能从提升学生学习力这个起点出发,设计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在实现目标的途径中,作者强调要让高阶思维训练成为课堂常态(P39)。在最新的国家课表中,学校教学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但如何使理论落地,同时解决思维培养和应试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书中提出了使问题“变胖”的方法,也提出了使用改题、编题的方法来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让高阶思维训练成为课堂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