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中,作者也着重介绍了思维导图和小组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我们做学生的时候,经常会听老师说,要把书读薄,然后再把书读厚。这其实是两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两种高阶思维。但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把书读薄”?本书中介绍的是使用思维导图。其实,思维导图并不是非常新鲜的事物。记得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我自己就曾经用类似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历史教材每一章的内容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班上也有其他同学利用类似的方式学习其他科目。只是近年来,思维导图上升为一种理论,更广泛地用在各种领域中。学校的教学也广泛引入了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方式,老师们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
我的理解,思维导图是可以帮助我们将比较抽象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和可视化。而这恰恰是把书读薄的方式,就是将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进行逻辑串联,找出各种知识内在的逻辑线索,从而在整体上、内在逻辑上进行把握,更好地理解知识体系,更好地进行掌握并内化。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比、总结归纳、评价创新的一个高阶思维过程,掌握书本知识理论的同时,也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力。
而与思维导图同时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小组学习和师生对话。首先,作者认为,师生间的对话学习应该具备平等性、创生性、交往性、互动性和批判性五个特征。之所以要采用小组学习和师生对话的方式,是依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
作者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有效的途径就是小组学习和师生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演员,是编剧,是导演。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小老师”。在小组中完成基础学习、讨论提高、互帮互学、团队协作、课堂展讲等活动,实现最先设立的课堂三层教学目标。当然,这些活动的完成,离不开老师的讲解、示范和引导。
本书中围绕最初三层目标的实现,还有学生创造、课堂观察与评价等内容。但给我启发最大的还是作者对学习底层逻辑的探讨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提升学习力以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理念。它将教学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始终强调学生学会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提升,而不是教师是否跟上了教学进度,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完成了教学工作量。这其实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初心。
另外,书中的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在此基础上,我对自己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做了重新的架构。重新做了教学设计,在以往夯实基础、阅读精讲、写作输出三个教学阶段的基础上,调整了每个阶段,尤其是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大了学生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力度,改变了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希望在下学期的教学中,新的调整可以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有效,能够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