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南游3---大禹渡、三门峡市、函谷关、陕州地坑院

(2018-01-05 11:25:28)
标签:

大禹渡

三门峡市

函谷关

陕州地坑院

分类: 自驾游
   今天的目的地是三门峡市,在行进的路上,看见一个指示牌-----大禹渡。一把轮就拐进去了。从G522国道上到大禹渡笔直的一条路,大约5公里的路程。


   进门看见一座“巍峨”大殿-----禹王大殿,这里是敬拜大禹治水功德的地方,看着很新,肯定是后建的。

   这是石碑上的篆字:“大禹渡”“龙头神柏”。
http://s2/mw690/0039HIG7zy7gXC3i9DX71&690


   远望这颗古柏就不一般,枝叶茂密,树冠高大。介绍上说:神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了,乃大禹所栽,作为观察水势的标志,该树有两大枝干向西延伸,犹如龙头,故曰“龙头神柏”。

   

   树高14.6米、胸围6.8米、投影面积27.3米。的确是棵古柏,至于是否为大禹所栽,只能是个传说了。
http://s12/mw690/0039HIG7zy7gXC3suRZdb&690


   大禹渡黄河景区依崖傍水,风景宜人,占地面积450余公顷,1979年对外开放,不过60元的门票实在是有点扯。
http://s5/mw690/0039HIG7zy7gXC3qm4kc4&690


   黄河流域唯一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仅此一处,这里是一体验黄河根祖文化、远眺黄河的好地方。
http://s7/mw690/0039HIG7zy7gXC3C9O646&690


   继续向三门峡市前进,又一次跨过黄河。自古以来都把跨黄河、越长江当做壮举,我们这两天已经是三跨黄河了。

   进到三门峡市区,感觉很有规模的一个城市,当时就在手机上就查了一下,真让我们大感意外,三门峡市有220多万人口!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呢。


   我们找到这家酒店,名叫“一品创意酒店”。
http://s13/mw690/0039HIG7zy7h0vixqP27c&690


   酒店招牌有一幅大大的地图,印象深刻的是有钓鱼岛。
http://s13/mw690/0039HIG7zy7h15LEhwEfc&690


   第二天早上我们直奔“函谷关”。
http://s14/mw690/0039HIG7zy7h0NgoJU9ed&690


   我们来三门峡一是要看“函谷关”,二是要看看“陕州地坑院”,路上有路牌指示的很清楚。
http://s7/mw690/0039HIG7zy7h4lnj5cyd6&690


   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座:
   这里是秦关,位于三门峡市西约40公里, 另一座是汉关,汉关在洛阳新安县,位于三门峡市东约100公里(距洛阳35公里)。
   其实还有一处“魏”函谷关,距秦关5公里故称新关。抗日战争时城楼毁于兵火,遗址为三门峡水库淹没,现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函谷关与老子是分不开的,说到函谷关就一定要提起老子,真没有想到老子的塑像有这么高大,和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很有气势。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秦”函谷关,到这里时有点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游览函谷关的兴致。等有机会还要去看看“汉”函谷关。

    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经》。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http://s3/mw690/0039HIG7zy7gXC3WI3Ef2&690


   我们到这里正是国庆刚过,霏霏小雨,游人稀少,十分清爽!
http://s6/mw690/0039HIG7zy7gXC3Vwnr95&690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面积很大,有16.5平方公里。门票80元,国内景点票价太高。
http://s4/mw690/0039HIG7zy7gXQwLqVB23&690


   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来头不小!这题头上有“玉敕”二字。

http://s10/mw690/0039HIG7zy7gXQx8pGVd9&690


   这是路灯,还是果皮箱?想不起来了。不管是什么,这造型很不错,和周围的环境很搭配,还有上面的草书,好像是“雲天”吧?
http://s10/mw690/0039HIG7zy7gXQxnTWFa9&690


   这里还有一个碑林,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长100米,有石碑62通。碑林的小牌楼上写着:一夫当关 万夫莫克,处处体现这里是函谷关。
http://s12/mw690/0039HIG7zy7gXQxDcWn6b&690


   有古碑,也有近现代书法名家,吟咏函谷关诗文的新碑。看到国民党元老宋楚瑜的一石碑:善政无为,两岸不争。
http://s13/mw690/0039HIG7zy7gXQxt4cI8c&690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这里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



http://s10/mw690/0039HIG7zy7gXQxKbMdb9&690


   函谷关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剑门关同为我国古代的重要关口。因关在谷中,紧靠黄河,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原关楼已不存在了,可以理解。据考证函谷关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用长、圆、平夯夯打而成。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遗址基本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站在函谷关城楼上,眼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函谷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是联系长安与洛阳的官道。这里从周就是险要之地。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
http://s11/mw690/0039HIG7zy7gXQGLVfI1a&690


   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事情太多太多!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
http://s13/mw690/0039HIG7zy7gXQGUvaQ3c&690


   我在地图上做了一个标记,会更好的了解潼关、函谷关的重要性,潼关到函谷关有50公里,这50公里也被称为崤函古道,在冷兵器时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

   现在看到的是1992年修建的复古建筑。东门关楼南北长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东。关楼为双门双楼县山顶式三层建筑。
http://s15/mw690/0039HIG7zy7gXQGYnFQ7e&690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
http://s11/mw690/0039HIG7zy7gXQH9H8S7a&690


   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此人就是老子过函谷关和紫气东来的传说。
http://s10/mw690/0039HIG7zy7gXQHei01c9&690



   离开函谷关,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陕州地坑院,路程大约在30公里。
http://s1/mw690/0039HIG7zy7h0O2L9rWd0&690


   我们走高速路从陕州出去。已经下午一点钟了,得赶紧找个吃饭的地方。路边看见一个24小时营业的餐厅。
http://s3/mw690/0039HIG7zy7h0QE7Uf8d2&690


    每人一碗十分精彩的羊肉烩面,味道真是好极了,我要了一个大碗,结果没有吃完,有点可惜,但是真的是吃不动了。
http://s15/mw690/0039HIG7zy7h0QEFKzA8e&690


    这里是是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陕州地坑院文化旅游区”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2.2亿元,真不少!
http://s15/mw690/0039HIG7zy7gXQHXoHI0e&690



    一幅1933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在洛阳飞往西安的途中航拍的地坑院。我想这位德国飞行员当时肯定蒙圈了,这是什么情况?
http://s15/mw690/0039HIG7zy7gXQI40cCee&690

http://s15/mw690/0039HIG7zy7h7wct8GW9e&690



   地坑院是我国黄图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居民式样。是古人类穴居方式的遗留。
http://s11/mw690/0039HIG7zy7gXQOnGfE1a&690


   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http://s5/mw690/0039HIG7zy7gXQI8jUUd4&690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和当地人聊,他们靠烧火炕过冬。
http://s2/mw690/0039HIG7zy7gXQIdJ5f91&690


   相比之下,我还是对这种没有经过修缮过的“地坑院”更感兴趣。和工作人员聊,开挖先打一个井,然后逐步开挖。能住先住,闲下来再挖。

   我们看到好几个“地坑院”还有工作人员住在里面。地坑院的存在首先是黄土层要足够厚,这里的黄土层达到50--150米。
http://s8/mw690/0039HIG7zy7gXQIzpifb7&690


   进出地坑院都是这种大斜坡,是为了走牲畜方便,老乡的大牲畜都是要进到地坑院里的。在院里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用于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http://s6/mw690/0039HIG7zy7gXQIKr9r45&690



   其次是地坑院所在的地方降雨量要限制在一个范围。豫西地区气候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
http://s11/mw690/0039HIG7zy7gXQMKZKO1a&690


   这里十年九旱,降雨偏少,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即使偶遇洪涝,由于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群。
http://s2/mw690/0039HIG7zy7gXQMWlgZe1&690


   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http://s6/mw690/0039HIG7zy7gXQN21GB95&690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http://s16/mw690/0039HIG7zy7gXQNhTgb8f&690


   每一个地坑院都有不同的主题,向游客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http://s13/mw690/0039HIG7zy7gXQNnkEAbc&690


   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如陕州剪纸、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http://s5/mw690/0039HIG7zy7gXQNruyE54&690


   “地坑院”都有这样一个牌子,说明一下这个院的原来的主人,开挖的年代,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开挖时间居然是1906年,光绪年间啊!
http://s2/mw690/0039HIG7zy7gXQNx4Mp11&690


   民俗文化园由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的地坑院组成,这要不少投资。
http://s1/mw690/0039HIG7zy7gXQNvpra50&690


   哇!这个院就更不简单了,居然是19世纪末就开挖了,1889年是光绪15年,杨家在这里居然住了7代,真是不可想象,就规模上来说都差不多。
http://s13/mw690/0039HIG7zy7h1UOsvmY0c&690



   地坑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拦马墙,用于排雨水。在通往坑底的门洞四周也做有这样的栏马墙。可以防止雨水灌入院内,还可以防止人和儿童掉入院内。
http://s1/mw690/0039HIG7zy7gXQNPIqcc0&690


    这里已不仅仅是“地坑院”,已经是陕州地坑院文化旅游区,添置了许多人文历史的建筑雕塑。这是什么意思,怎么都骑在狮子上。

   出来还要走过一条小吃街,这里集秦、晋、豫三省名优小吃一百余种,我们来的就比较晚,到时这里都已经下班了,不过这建筑都是古色古香。
http://s3/mw690/0039HIG7zy7gXQO7aRY62&690


   这里是地坑院文化园的公共厕所,修建的很有特点,和周边建筑很协调,还是下了功夫的。
http://s6/mw690/0039HIG7zy7gXQOd2YJb5&690


   参观结束了,我总结一下为什么会有地坑院。
   不管什么朝代,生活在黄土塬上的人都比较穷,而地坑院结构简单,建材少、成本低。当地人两手空空,就是有点力气。这是地坑院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不知对否?
http://s3/mw690/0039HIG7zy7h0QH7N7A12&690
             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