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德慧之厨房篇丨我以小米为师

标签:
教育德慧家家德慧 |
分类: 学员分享 |

编者按:
道在平常日用间,生活即是修行,厨房亦是道场。“家德慧”又篇章:厨房是女人的天堂,在这里,我们充分享受作为女人的快乐,分享大家在厨房的爱与欢喜;在这里,我们好好做饭,好好吃饭;在这里,我们以食为师,倾听食物心语,看见自己。
“选择一样食材(包括调料)做你的老师”——校长布置的第一次作业,如下是同学们的感悟心得:
想请小米当我的老师,原因很多。
小时候,我很不喜欢小米,因为感觉它清汤寡水,寡淡无味,好像也不怎么能吃得饱肚子,吃完一会儿就饿了。最爱我的姐姐比我长十岁,她很喜欢小米,觉得小米煮粥特别解渴,胜过各种饮料。我常常对她如此喜欢小米,不以为然。后来再大一点,每次吃伤了脾胃,病倒在床上,我的老父亲经常去地里拔一颗带泥的白萝卜,煮一锅白萝卜小米粥给我吃,这样带着浓浓父爱的小米粥,总能使我快速恢复,根本不需要任何药物。
再长大一些,生完孩子坐月子。我们北方的习俗是月子里要多喝小米粥,每次好几大碗,一天喝好多次,长辈们总说,这样可以促使产妇身体快速恢复,排除体内垃圾,还能多产奶水。当时还是没有太深刻的感觉。
直到上了兰州德慧厨房课,虽然进步缓慢,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但我对食物,特别是简单的食材,比如小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深的爱,我对做饭吃饭也多了很多思考。小米,其貌不扬,不是什么奇珍异品,但它颗颗饱满,个个金黄。在我步入中年的行列后,每每觉得身体垃圾太多,需要清理的时候,就会想起小米。它做法简单,也可以跟很多食物搭配,功效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也有医生说它是抗癌之王。但它总是默默地奉献自己的能量,给人们带来营养和健康。
小米让我认识到,不要老期待前面或者未来的轰轰烈烈,做好自己本身,就很厉害了!道理虽简单,践行和做到决不易,但我一直都在前进的路上,永不放弃!
选来选去不自信,纠结了几天,用递减法最后还是选了小米,其实自己内心最有感觉的、最有感情的、最喜欢的本来就是小米,是自己把自己给绕糊涂了。
因为习惯了几乎每天都要煮小米粥,煮成功了的小米粥很好喝,特别是那种大火熬出来的有着厚厚米皮的小米粥。两天不喝粥就觉得缺了什么似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小米,健脾养胃,营养丰富,可以煮的做粥喝,可以蒸的做炒小米饭,可以磨成粉做馒头、发糕、煎饼……淡淡的甜。在北方,年迈体弱的老人、大病初愈的病人、坐月子的妈妈都要喝小米粥来补身体,老辈人都说小米粥上面的厚厚的米油是身体的大补药,叫它“小人参”;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它还是刚出生的孩子的食物;饥灾年,它能救命,“一米度三关”。小米不挑人,也不挑地点,普通百姓的餐桌和国宴上都有它的身影。
兰州的德慧厨房课上,在同样的食材、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间里,不同的人做出的饺子的味道各不相同,这种明显的反差真的感觉很意外。回家后就琢磨校长和瑞奇老师的话,琢磨做饺子的过程,就不敢再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急急忙忙地做饭,也在做饭的时间内不敢再带着不好的情绪,尽量觉察心态而专注于做饭。
慢慢地发现自己对能做好那些普通的家常便饭有一点信心了,不太发愁和讨厌每天的做饭,做饭水平有所提高。比如煮小米粥的时候,那个水和米的比例、火候把握得比以前到位,好喝的机率高了,不论是人多还是人少时很少剩饭,我自己也是觉得挺意外的,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生米粒、半生不熟米粒、粘粘的粥和上面盖着的米皮,无论是什么状态下,小米还是小米,从来没有因为外在状态的不同而改变它本来的属性,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不论什么状态下那都是我们自己,全然地接纳、相信、敬畏各种状态的自己,安然地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过程远远大于我们对目的的执着,享受生命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功利得失。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现实中如意与不如意的无常其实时时都处于交替的过程,归于己心,心守高处的美好,透视现实世俗的每一个时空点的发生,皆是阴阳相合、理所当然的圆与满。
感恩校长和瑞奇老师!感恩各位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