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6月22日 味精的发明

(2015-07-02 19:19:22)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发明365# 622日 味精的发明

昨天讲到了不粘锅的发明,今天我们就继续介绍一种和做饭有关的发明----味精。

味精使我们的食物变得美味可口,曾今是家庭厨房里的必备调味料,但是近年来它也引起不少争议,因为长期使用味精不仅会让人的味觉敏感度降低,而且可能对触发老年痴呆有影响。今天,中国还是使用味精最多的国家,而中国菜也是各国菜系里使用味精最多的。不过对味精的发明贡献最大的确实德国和日本。 

味精的成分是谷氨酸钠,一种氨基酸盐,目前中国是从糖质或淀粉等原料中生产出谷氨酸,然后经离子交换,蒸发结晶制成谷氨酸钠结晶。因此,制造味精的原材料其实是天然的,并非什么人造物。最早在实验室里制造出谷氨酸的是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Ritthasen),1866年从面筋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分离出这种氨基酸,他发现这种物质有鲜味,但是并没有用于调味,将它用于做调味品的是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1907年,他从海带中分离到L—谷氨酸结晶体,这个结晶体和从蛋白质中得到的谷氨酸是同样的物质,而且也有鲜味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6月22日 <wbr>味精的发明

6.22 味精的分子式

池田不仅分离出谷氨酸,而且发明了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并且获得了专利。池田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它很快风靡整个日本,并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在196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用里德豪森的古法生产味精的,即从面筋中提炼,因此价格比较贵1965年中国发明了以淀粉为原料(玉米淀粉大米小麦淀粉甘薯淀粉)通过微生物发酵制造味精的技术,它的价格从此一落千丈。因此,今天管子里特爱用它。

味精对人体是否有害,一直说不清楚。能找到的介绍味精危害的最早报道源于60年代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说一些人吃了中餐后会出现神经麻木的状态,于是归结到味精身上,这在后来被证明是难以验证的。不过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研究味精的副作用,后来发现超剂量的味精确实有神经毒性的可能,但是菜里那点味精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而且也只是一部分人对味精的副作用敏感。1995FDA给出的结论是,每天小于3克的量(远大于做菜添加的)对绝大部分人来讲是安全的。其实很多食品中本身就含有谷氨酸钠,因此就算不吃味精,这种物质在人体内可能已经存在了。

到了2000年,又有科学家发表论文指出味精和老年痴呆的关系(也是因为对神经系统的伤害),但是这种结论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同时,还有科学家研究表明在130例中发现两例哮喘和味精有关,但是这个实验无法重复,因此不能证明味精有害。因此,美国FDA对味精的态度是,不要求食品标识是否添加了味精(事实上食品本身可能就有谷氨酸钠),但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要求这么做。可见各国对它的态度也不同。

至于中国人现在为什么那么怕味精,大家自己补充。要说明的是,在韩国泡菜中,可是大量添加味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