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昨天介绍的味精的发明,它其实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而另一项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食品添加剂则完全是合成物质,那就是糖精。
我在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之前,想了解一下它历史上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发现,大学里列出来很多,印象较深的只有两项,一项是超音速喷气发动机,另一项则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糖精。世界上很多发明源于偶然,糖精的发明也是如此。好了言归正传。
话说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后,校长吉尔曼(在我的新书中要重点介绍他)和董事会要把它办成北美(也是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它采用了德国办学的方法,在大学里搞研究,在此之前,美国的大学大部分只教授拉丁文。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教授们都在讲课之余搞研究。1878年,大学的化学教授伊拉·莱姆森(Ira Remsen)从煤焦油里试图提炼一些物质,然后交给一位来自俄国的学生康斯坦丁·法赫伯格(当时是巴尔的摩一家公司的雇员)继续分析。在进行完煤焦油实验后,因为搞得太晚了,法赫伯格也没怎么收拾,就匆匆回家吃饭去了。
回到家后,他妻子把饭菜端上餐桌,招呼他吃饭。法赫伯格忙了一天,拿起面包就啃。吃着吃着,他觉得饭很甜,就问妻子:“饭菜里放了很多糖吗?这么甜啊?”妻子说没放糖。法赫伯格听罢觉得很奇怪,既然饭菜里没糖,那么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这才想起来,在做完实验后,因为太晚了,竟然忘记了吸收,匆匆回家了。这本来是实验人员的大忌,因为实验中接触的物质许多是有毒的,曾经有实验人员因此中毒身亡。法赫伯格在感到后怕的同时,想确定甜昧的来源。因此饭没吃完,他又立即返回到实验室,检查各种容器,终于在一个加热过度的烧杯里发现了这种甜味的来源。
第二年,即1879年,法赫伯格和莱姆森合作,共同提炼出这种甜味物质----邻苯甲酰磺酰亚胺,取名为糖精。他们一同发表了论文,介绍这种物质。1884年,法赫伯格离开了莱姆森的实验室,一个人瞒着老师莱姆森跑去德国申请了糖精的专利,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美国专利,而不让老师发现。在今天如果一项发明已经发表了论文,就不能申请专利了,但是当时专利法漏洞很多,法赫伯格居然获得了德国专利。然后根据美国承认德国专利的原则,他也获得了美国专利。莱姆森很愤怒,在化学界宣布法赫伯格是无赖,虽然法赫伯格从此无法在化学界混了,但是却可以闷声发财。他开始在纽约生产糖精。
糖精的发明人之一莱姆森教授
在很长时间里,糖精被认为是没有热量,无害的食糖替代品,今天所谓Diet软饮料,里面都是糖精。但是后来发现,这东西吃多了,同样对身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