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节选自《文明之光》
电报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电报传入中国并不是很晚,而且普及的速度比美国还快。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出现在1871年,距离1844年美国第一条跨城市电报线(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的使用仅相距27年。那一年,英国、俄国和丹麦在铺设从香港经过上海到达日本长崎的海底电报线。当时清政府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反对电报线经过上海,因此丹麦公司就将线路引到了上海的公共租界。同年6月3日,中国开始有了电报业务。
而中国自己铺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则是1877年由洋务派的地方官员丁日昌在台湾建设的。台湾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也不会有多少信息需要传递,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建在这里,从政治和经济上来讲非常不合理,这可能是因为那里天高皇帝远,而洋务派的福建巡抚丁日昌又喜欢尝试西方技术,便拿台湾做实验了。而中国第一条真正有意义的电报线则是在1879年由当时的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的,用于军事情报的通信。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李鸿章在中国开办了电报总局,并在1881年12月开通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服务。电报可以算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之一,它在中国推广普及的速度比当时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美国还快,1885年时,李鸿章讲“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中国自古用兵,从未如此神速。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举设电报,一举三得,既防止外敌侵略,又加强国防,亦有利于商务。”从1871年上海租界第一次有了电报算起,也不过短短的14年时间。从这时候开始,中国使用了两千年的“驿站 六百里加急”传递紧急公文和情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有意思的是,几乎与此同时,美国依靠快马传递公文的公司“小马快递”(Pony Express)也关门大吉了。
图6.12 清朝的电话机房
在开办电报总局仅仅三年后,即1884年,北京就开设了民用的电报服务。根据当时的记载“有通州至京城,一端引入署中(政府部门),专供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不过,当时一个字四角银子的价钱(李鸿章语)恐怕不是一般百姓可以用得起的。1887年,时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铺设了连接台湾和大陆的海底电缆,这是中国首条海底电缆。遗憾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之乱(又称为庚子之乱)前后,京津地区的电报线被破坏殆尽,虽然后来恢复了,但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大地打了折扣。
庚子之乱后,李鸿章给张之洞传话,说是电报每个字四角银元实在太贵,要他不要再发“空论长电”,凡事可以摘要发出,以节省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