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军博士
吴军博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298
  • 关注人气:2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6月2日 电报的发明(下)--马车快递的终结

(2015-06-05 01:32:24)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发明365# 62日 电报的发明(下)--马车快递的终结

节选自《文明之光》

 

发明电报还需要解决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信号送到远方,好在这个问题反而是在莫尔斯电码发明之前解决的。莫尔斯最初的设想是用一根电线将发报装置(开关)和收报装置(电驱动的齿轮机械)联通起来,由一个电池供电。他根据这种设想在1835年做出了最早的电磁电报机样机发报方控制电路的开关,而接收方就会出现有电火花和没有电火花两种信号,但是这个电报装置用起来不是很方便。1838年,在发明莫尔斯电码后,他同时研制出点线发报机这个装置颇为巧妙,在当发报人将电路短暂接通后(也就是发出一个“滴”),接收装置上的纸带就往前挪一小格,同时有油墨的滚筒就在纸带上印出一个点,当电路接通较长时间后,接收装置上的纸带就往前挪一大段,同时油墨印出一个较长的线。接收人根据接收纸带上的油墨印迹,对应莫尔斯电码,就可以转译成文字。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6月2日 <wbr>电报的发明(下)--马车快递的终结

6.2.1莫尔斯电报的接收装置

莫尔斯的这套电报装置获得了美国专利,这堪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专利之一,因此该专利说明书被“供”在华盛顿的美国历史博物馆里。

几乎在莫尔斯发明电报的同时,英国人库克(William Cooke18061879)和物理学家惠斯通(Charles Wheatstone18021875)也独立发明了电报装置,并且采用多组电池串联的方式,使得电报的传输距离可以传得更远了(21公里)。库克和惠斯通还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条电报线,为英国大西方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两个车站之间联通了一条电报线作通讯之用,但是他们的发明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后来就没有人用了。而相比之下,莫尔斯的设备更便宜,使用简单,维修方便,工作性能稳定,因此最终得到了普及,并沿用到了21世纪初。

虽然莫尔斯的时代还没有信息论,但是他已经意识到在通信中提高传输率的重要性。在有线电报系统中,投资最大的是线路,要想降低每一封电报的价格,就必须充分利用“电线”这个信道,在其容量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传输电报(信息)。最早的电报机完全依赖于人操作,发报速度很低,即便是最熟练的报务员,每分钟也只能收发20组左右的英文单词或者汉字。为了提高线路利用率,莫尔斯发明了一种自动快报机,它包括键盘凿孔机、自动发报机和波纹收报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大都是用小型电动机带动的。使用时发方报务员先用键盘凿孔机在凿孔纸条上凿出莫尔斯符号孔,然后把凿好孔的纸条送入自动发报机发报,收方则用波纹收报机收报。由于发报和收报的步骤都用机器代替了人工,效率大幅提升。不过,这种发报机结构复杂体积笨重,因此只适合需要大量发送电报的电报站或者邮局之间使用,不适合野外(军事、勘探等)环境,或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谍报工作。

电报的发明不仅在通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人类进入了即时通信的时代。但是在电报发明之初,并非所有人都理解它的重大意义。由于当时的电报是有线电报,需要铺设电线(当时还没有输电线),而且在线路上还要安装和替换电池,因此成本较高,一开始并未得到快速普及。美国第一条城际电报线是从巴尔的摩到首都华盛顿,总长约64公里(40英里),于1844年建成。

到了1850年,美国东海岸(大西洋沿岸)的主要城市之间都能互通电报了。但是,西部加利福尼亚州的电报业务那时才刚刚起步,而连通美国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直到1860年,美国国会才授权给美国邮局每年六万美元的经费,用于电报线的建设,而穿越北美大陆的电报,则要等到1869年,这时距离莫尔斯发明电报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电报一旦开始普及,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便逐渐显现出来。以前通过快马邮车将消息从美国东海岸传递到西海岸需要20天时间,而通过电报则几乎瞬间便可完成。很快,当时最大的快马邮递公司——小马快递(Pony Express)就因为电报的出现而关门了。美国人画了下面这幅油画,一个穿着红色制服的小马快递员穿过正在架设的电报杆,暗示着两个不同时代技术的冲突。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6月2日 <wbr>电报的发明(下)--马车快递的终结

6.2.2小马快递员穿过电报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