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6月3日 缩短的距离----电报和铁路带来的结果(1)。

(2015-06-06 00:42:55)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发明365# 63日 缩短的距离----电报和铁路带来的结果(1)。

节选自《文明之光》

交通和通信的重要性可以从一场战争说起。18701871年,一场战争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即当时刚刚崛起的普鲁士和欧洲最大的国家法国之间的普法战争。在将近一年的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名将老毛奇(Helmuth Karl von Moltke18001891)的指挥下大获全胜。普法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在历史书上都有详细的描述。而至于为什么是普鲁士获胜,这成为了后来军事专家研究的课题。一般性的结论不外乎普鲁士军队组织得好,毛奇指挥得好,等等。不过毛奇自己早给出了答案,他在自己的军事论著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影响至今的作战指导思想,即被后人称为毛奇式的外线战略的战略战术。而运用这种指导思想的前提,却是看似跟军事并无太大关系的两项发明——铁路和电报。

要说清楚毛奇式的外线战略,先要讲讲和它对应的先要讲清楚拿破仑或约米尼(Antoine-Henri,baron Jomini17791869)的内线战略。在拿破仑时代,欧洲的军事理论家约米尼总结了拿破仑取得诸多胜利的原因,概括出了内线战略。也就是说,战争的诀窍在于谋取内线优势,因为一旦兵力分散,在交通和通信不便的18世纪,就会被各个击破。内线战略最成功的例子就是18世纪末,拿破仑在意大利曼图亚包围战役(Siegeof Mantua)中,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五次打败反法同盟军队,迫使奥地利退出了意大利。中国古代,多路进兵最后被各个击破的战例也很多,比如明末的萨尔浒之战,明朝几十万大军五路进兵想要合围努尔哈赤,由于通信不便,被后者各个击破。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米尼的书籍风行欧美世界,以至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双方军官几乎人手一本。内线战略也就被当时的欧美军界奉为致胜法宝。

但是这种战略战术在大规模战争中颇受限制,比如军队的大规模集结就很困难,即使完成了集结,后勤的压力也很大,加上庞大的队伍行动也相对迟缓,可能前方部队已跟敌人遭遇了,后方部队还在路上。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和金海陵伐宋就遇到这种情况。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统帅的前秦大军,虽然有87万之众,但是集结的部队延绵几百里,前面到达淝水主战场的只有十几万人。几百年后,金主海陵王率领60万大军南下灭宋,庞大部队的后勤就成了大问题,据《金史》记载,全国几乎所有的马匹都被征用保障后勤,当时低级官员的家中只能留下驴子。最终因后方的反叛而被部将所杀。

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毛奇最早认识到由于电报和铁路的出现,部队在行军时可以分散,然后再会战集结,对敌人形成合围。电报的价值在于为这种新战法和军队的调度提供了技术保障,而铁路则可以使军队的行进速度达到拿破仑战争时代的六倍——两支分散集结的部队可以在短时间里汇合,而不致被各个击破,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大规模会战

和拿破仑这些少年得志的军事家不同的是,毛奇算是大器晚成。他42岁那年才当上少校,成为一名中级军官。毛奇也是一个在起跑线上可谓输得一塌糊涂的人,相比之下拿破仑24岁成为将军,36岁指挥了著名的三皇会战(奥斯特里茨战役),而毛奇在这个岁数还只是一个低级军官,之后又去做了后勤。19世纪40年代,他被调去管理汉堡的铁路了。换了别人可能对此大为懊恼,并且恨不能马上离开这个看似与自己前程无关的职务,但是毛奇总是能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别人忽略的经验。毛奇对新事物很敏感并且善于思考,早在普鲁士还没有铁路和现代通信工具时,毛奇就开始思考新的交通、通讯工具与未来战争的关系了。在管理铁路时,他对这种新的交通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857年,57岁的毛奇终于当上了普鲁士代理参谋总长。

一旦有了施展空间,毛奇就开始把自己的战略思想付诸实践,并提出一个口号:“不要再修建要塞了,给我更多的铁路!”这种快速运动的军事思想,一直影响着德国和美国的近现代军事战略。毛奇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改良交通与通讯系统,大大提高了普军的动员效率。到十年后的普奥战争时期,普鲁士的铁路网已经遍布全国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毛奇形成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毛奇的外线战略”。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6月3日 <wbr>缩短的距离----电报和铁路带来的结果(1)。

6.3军事家毛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