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部分来源于《文明之光》第三册。
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后,虽然早期印刷的书籍除了《圣经》就是赞美诗之类的宗教读物,但是很快书商们就把书籍的种类扩大到古希腊先哲们的著作了,像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埃斯库罗斯等人的戏剧在沉寂了上千年之后都获得了新生。欧洲从此进入了一个读书的年代。
大量书商的出现和各种图书的印制,需要大量的排字工人。这些工人和过去的很多工匠不同,他们需要识字,而且做事情认真仔细,这在当时算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因此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份工作的收入也很高,因此当时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排字,只要当上排字工,就衣食无忧了。这有点像今天的软件工程师,只要学会一到两门编程语言,能够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产品需求变成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代码,就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当排字这件事可以越来越自动化,需要的排版工人就越来越少了,只有少数非常熟练的排版工人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继续生存。对于程序员也是如此,用不了多少年,计算机就可以把自然语言之间转变为计算机的脚本语言(比如Javascript和PHP之类),到那时,只有能够从事复杂编程和设计算法的人,才能吃计算机这碗饭。
宗教的书印完了,古人的书也很快印完了,读书的人希望读一点新的书,而出版商也希望通过新书卖钱,因此能够写书的人就吃香起来了。为了鼓励有能力写书的人参加书的创作,书商们常常会事先垫付给写书人一些报酬,这就诞生了“约稿”这种商业模式,当然,更多的书商是通过支付版税的形式给予写书的人以报酬。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印刷术的出现促生了“作家”这个职业。职业作家靠版税生活,为了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收入不断创作,近代的西方国家都严格执法打击盗版的图书和文化作品,当然后来这种保护扩展到了软件行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书业和软件业的相似之处。
图书的普及帮助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了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到了18世纪中期,法国一个叫做布雷顿的出版商,想做一笔大的图书生意,他向公众宣称自己要出一部包罗万象的图书,其实就是今天的百科全书,然后向公众预售。布雷顿的宣传做得很好,于是很快他还没有影子的图书就订出去好多。为了交货,布雷顿就找来了当时英国的一套百科全书,然后找人翻译编纂。他找到了一个34岁的年轻人,付给他很低的报酬和一间办公室。然后就等着空手套白狼了。这个年轻人当时毫无名气,不过他默默无闻的时间不会太久了,最终在世界的文明史上,他的名气要超过古腾堡之后到他之前所有书商的总和。这个年轻人叫做狄德罗,他拿了布雷顿的钱之后,就一个人到那间办公室里编书了。但是编了没多久,狄德罗觉得英国的那套参考书内容陈旧,于是提出由他来重新编写,布雷顿也同意了。于是狄德罗就把摊子铺开了,他又找来一个年纪更小的年轻人做副主编,这个人叫做达朗贝尔,学过高等数学的人都应该知道他,当然他的贡献不仅仅在数学上。接下来他们又找了当时一些知名的学者,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人,这些人就不用介绍了。这么多思想活跃的人凑在一起,编出来的书内容可想而知,里面充满了平等和人权的思想。
图
3.10.1
编写百科全书的狄德罗
这套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量远远超过布雷顿的估计,狄德罗开始还是为了挣点小钱,顺带出出名,后来越遍越带劲,把它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口气编了22年,共编出28卷之多。当时法国还需要出版检查,最初当局同意它出版时,认为不过是一部百科全书而已,就同意了。等到狄德罗编完了,当局在想禁止已经来不及了,洪水的闸门就这样被狄德罗打开了。当然,在帮助狄德罗编写百科全书的同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自己也在著书立说,这三个人后来被誉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三剑客。伏尔泰虽然出身贵族,但是强调公民自由和司法公众。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后来西方三权分立的理论基础。卢梭最激进,他的《社会契约论》会现代社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也成了杰弗逊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狄德罗等人编辑的大百科全书出版十几年后,法国爆发了大革命,这恐怕是布雷顿想不到的。在所有启蒙作家中,卢梭最为激进,因此法国大革命各派的领袖当时都宣称自己是“让∙雅克(卢梭的名字)的学生”,虽然他们很多人没有读过卢梭的书。又过了一百年左右,一位德国人取代了卢梭在历史上的神圣地位,以至于很多人都说是他的学生。
图3.10.2
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网球场会议的历史巨画《网球场的誓言》(达维特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