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术被列为中国最伟大的四个发明之一(虽然我觉得如果一定要挑四个的话,应该是垄耕种植法、造纸、瓷器和广义上的印刷术),但是中国人其实没有怎么用它,和火药一样,活字印刷术最后随着近代的印刷机又被传回到了中国。不过即便如此,全世界还是公认北宋的毕升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
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按照这个记载,毕升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后,便成活字。在排版前,先准备一个在铁框的底板上,敷上纸灰的松脂蜡,将活字依次排在上面,然后加热,使蜡稍熔化,等冷却后泥字便固定在铁板上了,然后再像雕版一样印刷。从这个过程可以既可以看出活字的方便之处,也可以发现它的一大问题,要想用胶泥烧出来的活字(其实已经是陶器了)排得严丝合缝肯定不容易,印出来的书无法美观。另外,如果只印一两种书,还不是直接做雕版来得方便。再加上汉字的数量太多,如果采用活字印刷,就要预备大量的活字,这对民间的作坊来讲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所谓的官刻图书,美观远比方便来得重要。因此,这种种原因加在一起,让活字印刷在中国没有普及----并非这项发明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后续的工作来解决工艺上和成本上的很多问题。大部分时候,有用的发明不可能一次完成,而需要有不断地后续努力,不断地完善。
图
3.7.1
金朝用活字结合雕版印的纸币
虽然活字没有被广泛用来印书,但是在中国还是有应用的,那就是印钱---纸币。因为每张纸币上需要特别的编号,而又不可能为每一个张纸币做一个雕版,因此编号部分就用活字。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活字也不是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而是金属活字,先开始是锡,后来是铜,因为金属活字既有利于排版整齐,又经久耐用。到了宋金对峙的年代,两国都用活字在印钞票。另外,虽然中国主流的印刷术依然是雕版印刷,也有个别的书使用活字印刷印出来的,只是数量非常少。
到了14世纪,活字术已经被传到中国周边的朝鲜、越南等国。并且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至于怎么传到欧洲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最流行的说法,即在元末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去的,第二种说法是通过俄罗斯传到德国,这种说法我比较怀疑,要知道当时没有人有意愿穿过中亚草原到西北欧(即使今天也很少有人这么走),这种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古腾堡是德国人。第三种说法是人意大利人斯塔尔迪看到了马可波罗带来的中国活字印刷的书,发明了欧洲的活字,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意大利人,他们还为斯塔尔迪立了塑像。
至于怎么传到欧洲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古腾堡利用活字,发明了一整套的近代印刷书,使得知识在欧洲开始传播。明天我们再讲古腾堡的故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