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3月5日 有关书的发明(1)---- 印刷术的发明

(2015-03-06 05:10:46)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发明365#35日 有关书的发明(1----印刷术的发明

昨天我们讲了书的历史,在没有印刷术之前,人们只好抄书,当然这不是长久之计了,抄书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经常抄错,大家可以算一算,如果每次抄错千分之五,那么抄十次下来。累积误差有多少,这也不难理解很多唐诗传到今天有不止一个版本。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为了防止累计误差的出现,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其他文明的人,都曾经把一些重要的经文和法律文件刻在石头上,作为标准版本,供大家比对。抄书的另一个局限性是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传播。抄书需要大量识字的人,而且还不是一般能认几个字就可以胜任的了,而让大量的人学习阅读和书写又需要很多书,因此这就成了鸡和蛋的问题了。印刷术就是在人类对知识有着渴望和需求的情况下出现的。

今天我们讲到印刷术,常常要说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虽然活字印刷术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对中华文明的直接贡献并不大,因为中国人自己并没有用它。在和书有关的发明中,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贡献最大的除了纸张的发明外,就要数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了。

要追究第一个发明印刷术的文明是哪一个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虽然我们可以把中国过去刻在石头上的字作拓片作为最早的印刷术,而美索不达米亚人更可以把公元前3000年他们发明的滚筒印章印刷作为更早的印刷术。但是这两个和我们后来说的印刷图书完全是两回事,事实上这两个方法也没有用来大量印刷图书。因此,最后一个发明印刷书的人反而贡献是最大的,这个人应该是出现在隋朝或者稍微更早一点时间,当然“这个人”三个字代表了一大批工匠。他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所谓雕版印刷,是将文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后,让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绘上的,然后再在木板上刷上墨,经纸张压在雕版上,形成印刷品,一套雕版一般可以印几百张,这样书籍就能批量生产了。对于雕版印刷出现的时间,今天大部分学者认为印刷术出现在唐初,因为沈括在《梦溪笔谈》的《技艺》篇中有明确的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也就是说唐朝有了,但是不普及。唐朝有了,但唐朝以前呢?这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可能已经有了。一个根据是19世纪末的日本学者岛田认为中国在6世纪的南北朝时就有雕版印刷,根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本一词,当然这可能是指翻页书,而非指印刷。第二个证据是明朝陆深在《河汾燕闲录》的《俨山外集》中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593 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然后他又说道:“此印书之始”,如果陆深说得是对的,那么在隋代应该有。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陆深说得对不对,关键就要看是否能找到考古证据了。很遗憾,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隋代的图书,今天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图书是唐代的武则天时期1906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690年-699年《妙法莲华经》,现藏日本。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3月5日 <wbr>有关书的发明(1)---- <wbr>印刷术的发明 3.6.1保持在大英博物馆的唐代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得以在中国普及,也使得中国在很长世纪里文化和经济都走在世界前列。不过,雕版印刷的木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损坏了需要不断更换,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雕版的刻制比较困难,刻错一个字,整板就要重新刻制,因此成本很高。大部分时候,刻制是都需要由有经验的工匠来完成,只有比较便宜的木头或比较不重要部分时才交给比较没有才能的工匠。为了改进这些不足之处,宋代的毕生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关于它,我们明天再讲。

虽然早在宋朝就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是这种方法在中国并没有普及开,直到清朝,中国依然主要采用雕版印刷。到了清代中期,除了朝廷有官刻的图书,江南地区还出现了大量的“坊刻”的印刷工场,图书得以广泛传播。

为什么中国的活字术没有能够取代雕版印刷呢?因为像汉语这样需要大字符集的语言,在出版的图书种类不多时,雕版印刷在很多方面优于铸造活字印刷,从商业的角度讲,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时会更便宜一些另外,这个工艺也具有更多的艺术绘画的自由,例如图画和图表的绘制。

雕版印刷在中国的发展,还催生了一个新行业,版画艺术,这后来发展成各地的年画。

那么活字术又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为什么它最终取代了中国的雕版印刷呢?我们明天再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