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集内容节选自 《文明之光》第六章]
没有上釉的陶器是不密水的。今天有时候我们要利用陶器的渗水性和透气性,比如花盆。在中东,今天那里的人在室外存放水时,还用一种尖底的陶制水缸,外面渗出水,水蒸气把热量带走,水缸里么水保持在40度左右。如果用一个完全密封的铁桶放在地上,水温可以高达70度,在那里炎热的夏天,喝起来可不太舒服。
但是作为盛器,不密水不结实的陶器多少有些不足,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最初的动机是为了改进陶器的缺陷,尤其是密水性问题。我们今天知道瓷器的密水性来自于两个方面,即材料本身的差别和外部的釉质。但是古代的人们却不知道这些。历史上很多技术的发明是可以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完全是意外发现的。上釉技术源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早在公元前一千年甚至更早被发明。往返于沙漠的商人无意中发现,如果将沙子和盐(或者苏打)一起加热到1000度( 这个温度也是根据今天的实验倒推出来的)时,就会变成半透明的糊状物,当它冷却下来,就可以在物体的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釉。釉有玻璃的属性,既美观又防水,因此,新巴比伦的工匠们就想到了在陶器泥皿的表面涂上一层细砂、苏打和石灰,然后再进行烧制。这样陶器的表面就带上了一层釉。中东人掌握上釉的技术比中国早了上千年,但是当时的上釉技术并不成熟,在陶器上烧制出来的釉面即不密实,也不牢固,水照样从釉的缝隙中渗透。因此,新巴比伦人放弃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干脆将这项技术用在建筑材料——釉面砖的制造上。他们烧制的釉面砖有点像中国的琉璃瓦。当时除了穷人,大多数人家的房子都用这种釉面砖装饰,其中保留下来的最漂亮的建筑当属著名的巴比伦城门,又称为伊斯塔门。这座城门高约14米,宽度超过30米,今天保存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里。整个城门是2600年前彩色釉面砖构建而成的杰作,宏大而精美。蓝色的釉面砖组成了城门深邃而亮丽的基色,上面整齐排列着许多金色的雄狮与骏马。
除了巴比伦城门,新巴比伦留下来的釉面装饰非常之多,尤其是雄狮的图案,这种釉面砖的狮子图案,今天成为了新巴比伦的象征,在世界许多大博物馆中都可以见到。
1.31.2
古巴比伦人发明了上釉的技术,并且被后来的波斯人发扬光大,但是整个中东地区始终没有能发明瓷器。这项技术也传到了古埃及,在埃及法老图坦哈蒙的黄金面具上镶嵌着闪着玻璃光泽的釉面,但是古埃及人也没有造出瓷器。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文明不发达,而是由于缺少烧制瓷器的另外两个必要条件——高岭土和大量的燃料。而上天把这些条件给了中国,让瓷器最终在中国诞生。
中国人在发明瓷器之前,制造出过一种特殊的陶器——白陶,这种陶器加上后来的上釉技术,最终导致了瓷器的诞生。今天,这种早期的白陶在中国已经不多见了,但是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里依然可以见到。在那里陈列着许多亚洲的文物,包括各个国家的陶器,而来自中国的一些陶器与其他国家的陶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它们不是用一般的粘土烧制的,而是用一种叫高岭土的原料制成的,这就是白陶。白陶早在中国的商代就有了,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陶器,不是瓷器,虽然它的原料和后来的瓷器一样。
明天来讲讲中国人是如何发明上釉技术的,并且因此发明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