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1月20日,日本五代机(上)-日本人的野心

(2015-01-20 03:20:52)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1月20日,日本五代机(上)-日本人的野心


关于人类对于机器智能认识的进步,大家可以看《数学之美》,对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文明之光》第三册

从第一代(分立元件)到第二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不仅仅是变快、变小,更重要的是作为系统开始完善,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60年代末IBM360/370大型机系统。抛开速度等因素,它在功能上已经可以满足今天我们对计算的大部分需求。作为成功的系统设计范例,对后来的计算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高级程序语言编译系统、甚至是虚拟机的成果,都源于IBM早在6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70年代初期的这个系列。

60年代中后期,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并且和诺伊斯、格罗夫等人通过英特尔的处理器证明了这一点,从此,计算的速度和性能不再是问题。不过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大家,那就是计算机除了计算快,似乎不够聪明,自然就有人试图改变这种状态。

关于机器智能(注意,我没有用人工智能的说法),这是一个专业的话题,我就不讲了,大家几个月后可以看我在《电信科学》上的综述文章。但是,设计出一台聪明的计算机一直是大家的梦想。真正搞计算机科学的人都知道,这件事不容易,不是炒作一下概念就可以的,而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和技术的积累。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时在经济上蒸蒸日上的日本显露出在计算机技术上赶出美国的雄心,为此,它于1986年成立了一个以研发新一代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研究中心ATR(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株)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并且提出一个所谓的五代机计划。这个五代机和以前的计算机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性能的提升和功能的完善,而是要具有智能。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1月20日,日本五代机(上)-日本人的野心图1.20 位于日本京都的ATR

为了研发这样新一代的计算机以及相应的技术,日本知道光靠它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因此它从第一天开始就把ATR办成一个国际性的研究中心。ATR不仅从全世界招募最好的科学家,而且在管理上完全抛弃日本研究所的习惯,采用西方的管理方式,甚至大家在里面是讲英语而不是日语(当然秘书们之间是不是讲讲日语也没人管),大部分论文发表在海外而不是日本。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地点在日本的国际性研究所。我过去在AT&T的好朋友,现在是美国国防部HLT研究所主任的Allen Gorin博士曾经在ATR工作过。用他的话说,里面全是不要脑子的人,大家天天想的一件事就是做一些前无古人的事情。ATR里面发生了很多趣闻趣事,以后有机会再八卦。

当然,研制智能计算机技术又谈何容易,在80年代,虽然当时人们觉得计算机已经足够快了,但是和现在相比,当时的巨型机还不如今天多一个手机。更要命的是,大家对机器智能的理解远没有今天那么全面。当时一些科学家怀疑,是否冯诺依曼的系统结构有局限,导致了当时计算机无法运行智能软件,于是很多人开始在大规模并行计算上进行尝试(这对日本在并行超级计算机上的工作有所帮助),也有人怀疑,是否因为高级程序语言(当时用的是Pascal和C)是过程/函数性的语言,而导致了计算机难以解决智能问题,于是在日本五代机的计划中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研制新的基于逻辑的编程语言,比如他们曾经尝试逻辑语言ProLog(和它的并行化变种ParLog),弄得Prolog当时在中国还红了一阵子。当然,还有人认为计算机要拥有智能,首先要听得懂人的语言,因此,ATR又致力于研究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并且一度是这个领域全球最大的研究中心之一),总之,当时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地方为了搞智能机花这么多钱和人力物力的地方,因为当时全世界也只有日本不差钱。如果把目光从京都放大到全日本,当时日本很多机构和公司实际上组成了一个超级ATR。

那么日本ATR的成果又如何呢,五代机研制出来了吗?请关注下回“失败的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