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单纯从结果上看,日本五代机算是失败了,世界上从此再也没有人提五代机或者超越冯诺依曼系统结构之类的话题了。几个很小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90年前后,日本刚刚继任的明仁天皇去参观ATR,科学家们想向他展示语音识别的成果,为此准备了很久。当时的语音识别水平还不高,一般来讲语音模型的码本都需要针对特定人做专门的实验或者很长时间的适应,不像今天打开麦克风就可以用。为了搞到明仁天皇的语音录音,科学家们可是煞费苦心,因为天皇一般不公开讲话。在这种情况下,演示的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识别错的比识别对的多很多。而同期,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李开复做的司芬克斯系统效果可要好很多。今天任何一个开源软件,做得可能都不当年ATR好。
ATR一直鼓吹的基于ProLog的能够推理的智能程序,实际上也没有解决什么根本的问题,事实上早在1966年,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明斯基就指出了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最后,那些用Prolog做的程序,无非是一些玩具而已。后来计算机科学家们终于明白,机器智能和高级程序语言是无关的,或者说,各种所谓的基于逻辑推理的程序语言,和C,Java或者Pascal都是等价的,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前者一定解决不了。所以今天没有人用ProLog了。
由于不合时宜地将下一代计算机的研究方向从提升性能转到了所谓智能化上,使得日本在后来大规模并行计算上有世界领先到,落后于美国,继而落后于中国。因此,当初他们的三点主要设想(超越冯诺依曼系统结构、计算机的智能接口和基于逻辑推理的编程语言)其实都没有实现,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项计划失败了。
但是,日本五代机计划以及ATR研究所的建立,为提高日本整体的计算机研究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果。日本计算机领域从此有一个封闭的体系,彻底和世界接轨。ATR虽然没有研制出实用型的产品,但是,它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基础研究上对世界的you非常大。通过引进各国人次,ATR提升了整个日本计算机领域学术界的水平,并且让全世界能够认可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五代机计划之前,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中,日本人的论文是不多的,但是从这以后,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各种学术会议上非常活跃。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日本通过一个计划,提升了全国的IT研究水平,也算是蛮成功的。
ATR也直接产生了不少有意义的科研成果,让日本在一些领域处在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包括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环保的数据中心技术,计算神经科学等等。
图1.21
ATR研制的机器人,猜猜看,哪个是真人,哪个是机器人
ATR还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为中国的863计划里的智能机项目树立了标杆。由于美国的研究是针对每一个课题的,而很少具有国家行为的集中式研发(这些事是有大公司完成,完全市场化),因此在80年代,美国的经验很难借鉴。中国的863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ATR的课题设置。因此在智能机计划中核心是并行计算的智能机本身,而且也学习日本设置了智能接口(语音识别、手写体识别等)和具有逻辑推理的程序语言等。所不同的是,中国最终将智能机变成了高性能计算机,并且导致了曙光系列的诞生。而智能接口的成果,包括汉王和讯飞的产品,已经被中国的上亿用户使用。从这个角度讲,学生超过了老师。
今天,各国其实已经认识到,计算机获得智能的方式和人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不在刻意让计算机模拟人。而计算机要获得智能,关键是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和数学模型(深度学习),因此大家都在这些方面努力,而不再强调超越什么限制,因为那些所谓的限制并不是真正的限制。
对于冯诺依曼系统结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它相当于生物体的细胞。生物界最早出现的是单细胞生物,后来有了多细胞生物,但是每个细胞都有很强的共性。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云计算看成是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那么它每一个细胞还是继承了早期的共性。
[关于我对硅谷、计算机、互联网等最新的观点,都写在了《文明之光》第三册的三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