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1月19日 (五代)三代计算机 (上)(1946-今天)

(2015-01-19 01:19:03)
标签:

杂谈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1月19日 (五代)三代计算机 (上)(1946-今天)

[由《文明之光》第三册,第19章改写,《文》的第三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浪潮之巅》的续集。]

过去有一种说法,计算机经历了四代的发展历程,即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日本人后来想搞智能机,自己称之为第五代,但是花了很多钱没有搞成。我不太赞同这种分代的方法,因为这单纯是器件的改进,而且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本事是个量变的渐进过程,分界线也不明确,在系统结构上的改进也不大。我的分类方法是分成三代,第一代是分离元器件的,包括电子管和晶体管的,第二代是集成电路的(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两代之间除了处理器器件的不同,计算的系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60年代之后),硬磁盘出现了。这是存储技术的革命。而我说的第三代,是建立在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上的云计算。虽然它的每一个单元(服务器)依然是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系统,但是很多(上百万)这样的服务器并行使用,这不仅让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让计算机的生态链完全改变了。今天我们说说第一代和第二代,明天讲讲日本人在五代机上的尝试,以及云计算。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1月19日 <wbr>(五代)三代计算机 <wbr>(上)(1946-今天)图1.19.1 早期(IBM的)硬盘是盘片和驱动器分离的,有点像后来的激光唱片。

早期的电子计算机是靠电子管搭成的。电子管不仅很贵,而且还特别耗电。如果读者还能找到几十年前的古董收音机,就能够理解这些靠电子管制作的电器效率是多么低。一个电子管收音机一般使用5、6个电子管,这些电子管的输出功率加在一起只有1瓦左右,而耗电却要40-50瓦,其它的电能都转化成热能浪费掉了。电子管还有很多其它的不便之处,比如电子管的电器预热时间很长,打开电源开关,要等一两分多钟才能工作。电子管也很容易损坏,这样计算机可靠性高不了。总之,电子管的计算机可以说是造价高、运行和维护成本高,而寿命短的瓷娃娃,很难普及。

因此,要普及计算机就需要一种比电子管更便宜、更耐用也更省电的电子元器件。而恰恰在计算机诞生后不久,一项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1947年AT&T贝尔实验室的肖克莱(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10-1989)和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所发明的晶体管。1956年,他们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也是贝尔实验室获得第一个诺贝尔奖。值得一提的是,16年后巴丁因为发现超导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两次获奖的科学家。

在发明晶体管后不久,AT&T公司在50年代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其速度是以往电子管计算机的上百倍。不仅如此,晶体管相比电子管还有很多无与伦比的优点,首先它的价格和功耗比电子管低了一个数量级,体积和重量降低了两数量级,寿命却则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因此只要能批量生产,计算机的价格有望降低一个数量级,而且这种计算机运营和维护成本也降低了很多。

为了保持刚刚在计算机领域确立的领先优势,IBM很快也研制出自己的晶体管计算机。从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完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并没有大的改变,从根本上讲依然是冯诺依曼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超越时代的科学家的影响力是多么的深远。不过晶体管的计算机依然是分立元件的,因此它可靠性还是有问题,而且一旦坏了,很难找到原因。这个缺点对于银行、证券公司或者航空公司来讲,是不能够接受的。因此,晶体管计算机也只能算是一代过渡型产品。

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诺伊斯和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一块小小的半导体芯片,里面可以集成几十个晶体管,这是的计算机的功耗、体积和价格都降低了一到两个数量级,从此计算机的普及开始加速。到了60年代中期,仙童公司的摩尔提出了著名的IT定律-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的性能每两年翻一番(后来改成了18个月),当初他也没有意料到这个预言居然持续了半个世纪(他原来估计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样一来,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就开始飞速发展,到了1968年他也诺伊斯离开了仙童,创办了专门设计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英特尔公司。这以后,计算机里面的芯片越来越少,集成度越来越高,性能翻番增长,价格不断下降。关于这部分故事,大家可以阅读《文明之光》第三册,就不多讲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计算机的性能在不断提高,但是它的系统结构依然是冯诺依曼的。

​#文明之光#之#发明365# <wbr>1月19日 <wbr>(五代)三代计算机 <wbr>(上)(1946-今天)

图1.19.2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团队(从右到左,摩尔、诺伊斯和格罗夫)

下集预告:计算机虽然变得很快,但是似乎还不够聪明,是冯诺依曼结构的局限吗?日本人为什么要搞智能机呢?它是第五代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