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净化论(905)佛说四十二章经(90)
(2025-05-22 18:43:44)
标签:
佛法赞评 |
(佛经原文接上)夫人能牢持其心,精锐进行,不惑于流俗狂愚之言者,欲灭恶尽,必得道矣。(宋真宗注:夫被精进甲仗智慧剑,坚持戒行,魔障尽灭,证无漏智,乃得道矣。)
【海印赞评:佛继续说道:人能够牢牢把持发愿之心,始终精进永不退转,不被流俗狂愚之言所诳惑,让自己欲望清净恶业消尽,才能得证菩提。宋真宗注释说,人披精进甲仗,执智慧剑,坚持戒行,魔障尽灭,证无漏智,才能得道。佛说人为道,譬如一人与万人战,直至欲灭恶尽,必得道矣,这是完整一章。我们有时将一章经文,按照佛说解释每句,为了仁者易于阅读理解,最后还需完整阅读。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方式生活,或者是世间法,或者出世间法;或者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事;或者以入世心,做出世事;至于能够出世以后,再入世度化自己以及别人的,真是凤毛麟角。佛说芸芸众生,都是在六道中轮回,惟释迦佛证得菩提,才得真正跳出六道三界。怎样才能证得菩提,佛说发心之后,必需精进不懈,才会永不退转,直到清净欲望除灭恶业,才能得道。世间之法,有的合乎道义,有的并非完全合乎道义,即使合乎道义的也并非是无上法。所以无论是对修无为法,还是对实行有为法,佛法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否则就不能算佛光普照。释迦佛在世时,曾为几个国王说法,国王全都谦恭欣然受教,以致佛灭度后,七国国王派兵奉取佛骨舍利归国供养。大唐学士韩愈不解此理,上表反对谏迎佛骨,被贬远去岭南潮州,后与高僧大德交往深得感悟。我们个人如果对佛法有特别感受,那就不仅是佛光普照,而是佛光恩照,好比经过寒冬的人,特别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对温暖的阳光有特别的感恩。诚如南怀瑾老师所说,就觉得佛是在对我一人说法一样。海印写作《人心净化论》迄今已有900多篇,十三年前起步之时,关切人说,这是曲高和寡;不服人说,谁读高谈阔论;讥笑人说,有点不合时宜;冷眼人说,凭你能说什么道道;了解人说,不如继续写作小说剧本,可获名利。对所有关心以及非议,海印默然一笑,从不作答。每天如常诵读佛经,每周写作博文。当我结跏趺坐诵经,降伏腿的疼痛,扼制心的散乱,渐渐打开智慧之门,豁然感到自己的使命,不管是不是与万人战,不管是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始终坚持诵读《乾隆大藏经》。曾经读过四书五经,《圣经》及《古兰经》,接着再读佛经,感受高僧大德所说不虚:“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至此才真有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比如前文说到两位龙王,在迦叶佛时曾供养佛,佛授记说,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能够回答你们两首偈语的即是佛。有位非常聪明的出家人叫那罗陀,自以为能回答,听到偈语之后顿时懵住,对龙王说过段时间答复。那罗陀经过打听,听说佛在鹿野苑仙人住处,便去请教,又回头把答案回复伊罗钵龙王。龙王问他是自己作,还是从别人处得来,那罗陀如实回答,只得带着龙王前往求佛。伊罗钵龙王隐了龙身,化作摩那婆顶礼佛足,以偈问佛:
在于何自在
染着名为染 彼云何清净
云何得痴名
痴人何故迷
云何名智者 何会别离已
名曰尽因缘
尔时,世尊复还以偈答龙王言:
第六自在故
王染名曰染
无染而有染
是故名为痴
以没大水故
故名尽方便
一切方便尽
故名为智者
佛说偈语听了即懂,一定是禀赋非凡辈,慧根深广,福报丰厚。这里因为篇幅所限,只做简单提示如下,第六是指六欲天,即魔王所居之住处,自在是指解脱贪欲。王染是指魔王魔法,有索命,障碍,扰乱,破坏的本能,人容易被污染。大水是指智慧之水,只有被清净智慧之水洗涤,才会不被染污,解脱痴迷成为智者。
尔时,伊罗钵龙王复更以偈重白佛言:
受持何戒行何行
复更作于何业因
能于人天受胜身
熏修最上无边利
尔时,世尊即还以偈答龙王言:
供养老人勿毁他
欲见尊长须时节
常爱善行及法语
数听正真利益谈
乐法深念正菩提
智慧分别思惟义
实言精苦修梵行 于他常行布施檀
质直详审意勤劬
笑哭语言皆避恶
谄曲傲慢悉远离
勿共他人作冤仇
善言在于正念中
若闻若知定心意
若人常有放逸行
彼辈无闻无正思
若能行于圣道因
是名依行净口业
彼等忍辱正思念
在于多闻广智中
听佛说此偈后,那罗陀即得离欲法,成为佛的弟子;伊罗钵龙王见佛闻法,瞻仰尊颜,悲喜相交,泪下如雨,助成解脱。】